朱云彬:家鄉的路
“雨天似膠,晴天如刀,走路閃腰,騎車摔跤?!边@是四十年前流行于海寧農村的一句順口溜,也是當時海寧農村道路的真實寫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也都是踩著家鄉的路漸漸長大的孩子。回想四十年前家鄉的路,不時地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記憶中,那時家鄉的路都是羊腸小道,路面高低不平,遇上下雨天,真是泥濘不堪。小路通向河面的橋大多是幾根木頭一拼的小木橋;其次是狹長、晃動的石板橋。
那年代,我們去縣城買煤球就是走小路、過木橋,走幾里歇一歇,一步一步把煤球挑回家。那時,隊里繳公糧賣余糧,貨物進出主要靠肩挑(路運)。鞋子穿破一雙又一雙,腳上的老繭掉了一次又一次。
一到下雨天,如要走遠路,簡直比登天還難。土路早已成了一片泥濘,一腳下去,一瞬間就被灌了一鞋泥。有時只得找磚頭、石塊墊腳。每當有車輛從身邊經過,重重的車胎呼嘯而來,泥水飛濺后總會碾壓出兩條小溝,路面的水都從這兩條小溝往下流,真是困難重重,但人又不能跳著走,萬一腳下一打滑,肯定讓你來個“人啃泥”。
晴幾天土干后,那兩條小溝就變成了干涸的“小渠”,也成了自行車和行人難以跨越的障礙,一個不小心就會摔跤。
改革開放后,中央對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高度重視。政府和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提出了“若要富,先修路”的口號。以投入為引子,推進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在政府的指導下,讓社會各界和地方各級政府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為民辦實事中去。
近幾年,道路的變化飛快:泥路變成了柏油馬路,就連田地間也出現了一條條水泥路,走訪親戚、出門勞作、糧食運載來往更加便捷。
連家門口的路也變了,路的兩邊安裝了路燈,種上了國槐。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它不僅為路上的行人帶來了陰涼,遮住了毒辣辣的夏日太陽,遠遠望去還是一道有縱深感的風景線。
現在雨天你可以隨意出行,設計合理的下水道隨處可見,把雨水引入排水渠里,使路面不在有肆意橫流的小溝。水泥路的周圍還建了許多公園,讓大家隨時都有休閑娛樂的空間。
如今,01省道,海寧大道,江南大道,08省道……全市村村通公交、戶戶水泥路、條條道路寬闊平整。斑馬線、隔離帶、減速帶,長長的雙黃實線、清晰的道路指示牌、用上熒光標志的護欄、繁華地段的過路天橋……一條條道路讓人們出行更加便利,更扮靚了海寧這座美麗的城市。
家鄉的路也不再是只為了行走,而是成了一座座通向財富的橋梁,是一條條指引人們走向繁榮富強、走向文明、走向幸福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