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傳統,一手生活,講好中國故事
每當我們想了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文明古國流傳至今的文化形態是怎樣的,他們的傳統藝術是如何保存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卻發現世界上那些文明古國的一些傳統藝術門類,特別是戲劇藝術,基本上已蕩然無存,有的甚至連曾經的語言、文字都徹底失傳。
所幸,我們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雖幾經磨難但依然康健,并在當下依然是人民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更是令人欣喜。在上海戲劇學院大師班,我常問外國導師他們古老文明消亡的原因,回答基本都是由于戰爭,是戰亂摧毀了他們的藝術。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同樣不乏戰亂,為什么中華文明卻最終得以延續并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這是因為,每當文明將要被摧毀的時刻,都有一批可貴的文人志士以生命來護衛文化的延續與存活。比如我剛剛導演完成的昆劇《顧炎武》 ,面對明末清初殘酷的文化洗劫,顧炎武憑一己之力走遍山川,收拾殘破的中華文明碎片,真的是正人心、續文脈、撥亂世、保天下。
近日,上海市委宣傳部交給我一項艱巨而重大的任務:創排昆劇《浣紗記傳奇》 ,還原600年前昆劇誕生那一刻。三位昆曲大家魏良輔、梁辰魚、張野塘將南北合曲與傳奇故事創造性地、歷史性地結合在一起,開創了昆劇藝術全新的面貌。璀璨600年后,昆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這不僅僅是中國故事,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巨大創造與貢獻。
由此我想到了我執導的梨園戲《董生與李氏》 。這是個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董生與李氏》這些年每年都應法國政府邀請赴法演出,對象主要是法國中小學生。他們認為這個戲充滿了東方古老的文明和生態,是鮮活的歷史和人倫。有時候露天演出遇到下雨,學生們會等待一兩個小時,雨停后繼續觀看演出。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對于世界都是重要的。
上昆準備創作的《浣紗記傳奇》剛好是表現三位優秀曲律家的,我們應該努力把戲做好,讓人們了解、讀懂昆劇藝術的音律與美妙。三位昆曲大家600年前不朽的藝術創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個意義也有強烈的當下性,完全契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想。
文藝工作者在傳承傳統、光大傳統的同時,要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寫出最打動人心的中國故事,但現實題材創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重大課題。我在上海創排現實題材原創話劇《許村故事》的過程中,對此深有體會。
該劇表現的是上海虹橋機場旁邊“城中村”許村拆除違建的故事。許村離上海乃至中國繁華的國際機場不到兩公里,本地村民只有2000多人,而打工、做生意的外來人口竟有4萬人之多。各種違建星羅棋布,各色垃圾比比皆是,由于沒有排水系統,污水垃圾都隨意投放到許村河中,插一根筷子都能立在水中。環境問題、安全問題日益嚴重,成為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一個嚴重的“短板” 。上海市委要求全市全面打贏拆除違建、治理環境這場攻堅戰。該劇就是對這個重大現實的藝術回應。
但剛拿到劇本,整個劇組不知如何排練,找不到創作方向。后來我帶領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全體創作人員和演員深入生活,與廣大許村群眾、干部反復交談,并認真觀摩“拆違”兩個月里每天拆除違章建筑的珍貴紀實錄像,發現了大量鮮活、生動、撼人的生活素材。比如許村村主任的顧慮與糾結(他是全村最后一個搭建違章建筑的,剛剛蓋好了五層樓,還沒怎么出租就要帶頭拆除,所以全家都拼命反對) ;由于違建出租收益可觀,村民大多不愿拆除,外來租客由于此處房價比其他地方便宜、交通非常便利更不愿搬走,有些情緒激動的村民甚至將幾個煤氣罐綁在一起,手拿打火機以死要挾……
這個戲表面說的是拆除違建,實際內在探討的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性如何破除自我利益的藩籬,走進更為美好的生態。在實際采訪中,我們被村干部的豪邁與情懷深深感動,于是我們拋開原劇本的龐雜,全劇組根據生活素材的鮮活和真切進行創作,并第一時間與許村村民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反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正是深入生活的結果。因此,如何深刻地洞察現實生活巨大變革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從中挖掘富于人性光芒與溫暖的力量和價值,讓作品弘揚、激勵善良與美好,的確是非常值得探索和研究、并作出正確回答的藝術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