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符碼
    來源:文藝報 | 廖奔  2018年09月28日11:13

    中國是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歷史悠久而傳統沿襲不斷,地域廣袤而民族形態眾多,敬天法祖而注重經驗積累,政體森嚴而民間空間廣闊,講禮重文而文化兼容性強,詳于記載而習于民間采風,這些特殊條件造成傳統文化的源源產生與連續傳承。

    歷史文明發達的國家傳統文化一定豐厚,這是由其文明積累值大決定的。歷史上曾經高度發展的文明,無論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中國、印加、瑪雅等,都有較大的文明積累值。但是這些文明中能夠顯現給今天世人的大多為物質文明的軀殼,即遺留下來的建筑、雕刻、繪畫、文獻等等,它們歸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范疇,但只有仍然存活的傳統文明,才能夠保留“活”的歷史形態。也就是說:只有歷史文明未曾斷絕的國家,才能保存最多的傳統文化。人類文明史多因戰爭、宗教等原因造成中斷,我們知道,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存在于至今仍在嘗試徹底讀解的楔形文字里,古埃及、印加、瑪雅文明留給世人的是無窮無盡的考古猜測與索解,了解古希臘文明曾經不得不轉道阿拉伯文獻,而古印度的梵文與梵劇早已被雅利安人阻斷。因此,惟有中國,從甲骨文轉換為金文衍生出后世真草隸篆的文字史從未間斷,由夏商周奠定后世長久沿襲的宮廷禮樂和民間禮儀現代以前未間斷,由先民農事祭祀節令儀典演變而來的民間信仰年節慶賀儀俗現代以前未間斷——或者采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概念來說:中國的“文化空間”基本未間斷。中國傳統文化這種不間斷的連續性,曾給西方提供了解已中斷文明的參照物:20世紀西方戲劇在尋找本源的現代派探索中,曾經向傳統的中國戲曲尋找流失了的古希臘和莎士比亞戲劇舞臺的本原成分。上述古老文明之外的次生文明,積累的物質文化遺產就較少,傳存的傳統文化也較單薄。

    中國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是大陸自然經濟狀態下的農耕文化,它依自然界的時序、韻律、節奏發展,敬畏、順從和親近自然,而歷代經驗積累與傳承成為最重要的文明基因。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一個突出特征是敬天法祖、注重前人經驗,以天為則、凜遵祖制,信奉法古主義,遵循文化守成,所謂“天命不可違”(《晉書·石季龍傳》)、“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一切以祖先和古人為圭臬,制度實行總要看古人是否做過,哲學思理總要看古人是否說過,行事做人總要從古人那里尋找成例,古已有之成為萬事之法,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祖宗之法不可變”(《宋史·司馬光傳》)。歷史上的政治變革常常遭致保守觀念挫敗甚至阻斷,因而“托古改制”往往成為變法的借口,“復古”成為改變現狀的捷徑。民間社會的演變與發展也按照既定之規而循規蹈矩,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從江南許多來自中原的移居村落今天仍然保存了眾多中原古俗可以看出來。數千年來這種思維方式深入影響和控制著民族心理,保存和遵循古人制度、禮樂、儀俗、規則,恪守前人經驗與規范,成為根植于心的文化傳統,成為眾量傳存傳統文化的前提。

    中華文化是禮樂文化,古代以之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與和諧民風,所謂“禮者,天地秩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夏商周三代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例如周朝形成冠、婚、喪、祭、朝、聘、鄉、射禮和六代之樂,經春秋戰國的動亂遭到破壞,孔子因而“克己復禮”大力倡導和宣揚以挽其頹勢,以后歷代縝密修補嚴格執行,禮樂文化日益深入民間。長期指導中國傳統精神生活的“十三經”中即有《周禮》《儀禮》《禮記》三部著作專門講禮儀,總稱“三禮”,規定了從宮廷到民間、從日常起居到紅白喜事、從祭祀到禁忌的各項文明禮儀,無論處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無論是家國政治還是民事活動,都被完備而繁復的禮節籠罩著。禮儀有吉、兇、賓、軍、嘉禮五大類,各有眾多分支,與人生關聯的如誕育、成人、婚配、喪葬等,都有繁冗嚴密的規定。禮要有樂來配合,所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禮記·樂記》),因此禮儀活動通常都和奏樂表演連在一起。而統治者尤其重視樂的敦化作用,《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樂進入民間生活,長久化生為民俗,就成為后世傳統文化的淵藪。

    中華古國的政體森嚴,尤其秦以后形成統一中央集權制,便于在政體、法律和文化層面上維護制度體系。一部二十四史證明,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制度體系總能迅速重建并鞏固,保持強勁的連續性與傳承性。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宗法制度下千年不變的民間社會,構成村落文化的廣大空間,家國禮儀深入民眾社會生活。“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徽州古村落楹聯)。長期處于自然經濟狀態,聚族而居、漁樵耕讀的鄉村社會形態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是傳統文化的家園,它儒教統領與宗法結構合一,居處環境與自然、人文因素合一,包蘊了復雜的文化空間,包括了豐富的無形文化形態:宗教儀式、年節慶典、民間習俗、交接禮節、生活習慣、特色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專門化的手工藝和技巧等等。鄉村每年代序性舉行的社屋拜奠、神廟祭祀、祠堂典禮和多種多樣的節令活動,包括各種迎神奉像、行儺逐疫、民間社火、場圩文化空間序列,都成為容受傳統文化的庫藏。

    傳統文化的特征與民族性緊密相關。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習俗的不同,形成相異的文化性征,構成不同的文化板塊,也就產生不同的傳統文化形態。中華文明以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為主發祥地,逐漸覆蓋江南漠北,擴布到周邊山陬海隅,地域廣袤而民族眾多。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眾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產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游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類型。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總體形成了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華夏文化共同體。今天中國13億人分布為56個民族、使用82種語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所處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保持特殊的生產、生活和感情表達方式,因而擁有獨特的傳統文化。

    華夏文明在多民族長期共同發展過程中確立了文化的和合特征,《論語·述而》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其特點是宗教排異性弱,文化包容性強。在原始占卜巫術基礎上形成的《易》文化,通過對自然與社會規律觀察總結而孕育的太極、八卦思維和陰陽五行觀念,都是講矛盾統一辯證關系的,其陰陽調和、相輔相成的認識基礎,長期支配了中國文化的走向,歸納為原理就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統治中國思想文化的儒學只停留在學術層面而未轉化為真正的宗教形態,能夠容納其他思想體系,隱忍了歷史上的儒釋道三教合一,中國因而未發生世界其他地區宗教事件中消滅異己文化的決絕行為。當然中國歷史上偶有禁佛事件,更多出自經濟原因,也畢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瞬間,常態還是包容。漢文化正統的長期歷史過程中發生過多次少數民族入主,這些入主也反過來采納漢文化,入主者自身也迅速漢化,而將自己的始原文化摻并進去,形成文化混同。至于東漢吸收印度佛教,唐代以后又容納了眾多西來宗教,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同生共存,更是體現了中華文明地覆海涵的文化性格。而上述海納百川的文化涵容歷程,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龐大容量。

    中國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經典性條件是它統一而定型的文字史。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進入文字時代,它的文化和歷史就很難為后人所認識并傳承,或者僅停滯在模糊的口頭階段。有了文字、文獻對口頭文化的記錄,歷史才有了清晰的延展脈絡和節律。漢字5000多年的歷史,從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簡書、帛書、碑書固定到紙文獻的經史子集,記載一脈相承、歷代不絕,留下眾多史實、神話、傳說、詩歌、軼事、民間故事,不僅詳細記錄了中華各部族的歷史文化足跡,還包括了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和西亞、東南亞的史跡,甚至一些國家最初的史書也是用漢字寫成的。一些民族則參照漢字結構法創造自己的文字,例如西夏,由此有了自己的歷史和生活記錄。這個特殊條件強有力地支撐了傳統文化的香火延續。例如一部二十四史,雖說只是帝王將相史,也還是綿延不絕記錄了人類文明活動的偉大工程,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宮廷禮儀、祭祀典禮、宴樂活動等因而得以蹈襲有據。

    中國傳統又歷來重視民間采風,《孔叢子·巡狩篇》說:“古者天子命史采詩謠,以觀民風。”《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說:“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詩經》中的許多篇章就是史官在各國民間記錄下來的歌謠。先秦史籍里經常錄載口頭民歌,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用漢字翻譯出來的《越人歌》,這種習慣沿襲下來,歷代都重視記錄民間歌謠,留下眾多文獻。最著名者如宋代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分12類記載了上古到漢唐時期的祭祀歌曲、宴會歌曲、街巷歌謠、舞曲琴曲等的歌詞。明清時期則編篡了眾多的地方小曲歌詞選集如《雍熙樂府》《萬花小曲》等。歷代文人也自覺從民間歌謠里汲取營養推動詩歌創作。而歷來的地域民情風俗,方志著作皆載。秦漢時期的郡書、地理書、都邑簿開其先河,宋代方志正式興起并迅速普及后,都將其列為重要內容。例如各地方志都詳細記載當地禮儀、歲時、信仰、生活各種民俗,以及重要的節慶、祭祀、廟會活動內容等等。文字記載與口頭傳承的交互作用,保證了傳統文化歷史文脈的長久延續不斷。

    由于以上特殊文化基因的作用,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傳統文化庫存就成為必然。

    所謂傳統文化,是以現代社會生活作為參照物確定的概念,更多是指工業文明前的文明創造物,它隨著現代文明的深入開掘而逐漸消亡。由此論之,工業文明歷史淺近的國家,其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接壤與交合部更為廣闊,中國即是這方面一個典型。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特殊方式進入現代社會的,這決定了它的現存面貌。在中國長期的古代社會中,屬于精神成果的傳統文化保持了質的千年延續不變與量的永恒積累疊加。然而進入近代以來的一百數十年間,這種狀況徹底改變了。

    長久保持了發展恒定性的農業中國,并未像歐洲那樣從自身肌體中自發生長起工業革命的初始動力,而是在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之后才被動開始現代變革。因而,中國是以完整而縝密的一整個古代文化體系與現代突然遭遇的,這個體系曾經煥發出歷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現代文明的競爭遵循的卻是另外一套法則,它迫使之前的傳統文明全部萎縮甚至覆滅。人類眾多的悠久文明面對著一個共同的艱難選擇:要么被動保持傳統直至最后滅亡,要么主動吸收新質轉換為現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強的古老民族采納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國。于是,現代化道路在腳底下展開,傳統文明則成為遺產。

    當中西體用之辯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終被現實阻斷和粉碎時,國人認識到僅從器物層面無法挽救中華文明的頹勢。面臨民族危亡的中國不得不選擇決絕的文化革新姿態,用徹底破除舊有制度體系、認知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手段來引導自身跳出封建輪回、實現民族自強,而民主與科學成為中國新文化的旗幟。百余年來,中國文化經歷了劇烈的動蕩、風化、更新與再生,其中有成功也有挫折。五四新文化運動蕩滌舊文化,新中國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體,解放后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新時期以來倡文明樹新風,道道波涌的共同作用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大幅度更新。然而西方強勢文化的大舉進入,政治極左思潮的干擾破壞,也使優秀的傳統文明過多流失。

    百年來的西方文化潮涌與現代工業文明的入主,使傳統中國的自然經濟狀態受到極大沖擊,前期還只是造成文化雜糅,未能阻斷傳統,隨著20世紀后期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進加劇,商業市場與消費經濟的迅速崛起,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科技文明與商業文明急速轉型,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發生了徹底的變革,屬于傳統遺產蟄伏地的舊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針對現代都市文明來說,作為人類文化記憶的傳統遺產,是舊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結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們需要保存住這些文化符號,以延續自己的民族血脈。然而,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卻又是消滅這些文化符號的罪魁禍首——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發展悖論。好在現代人類從文明教訓中逐漸懂得了尊重傳統的意義和價值。先于我國開始工業化的一些東方國家也先行矚目傳統文化,日本早在50多年前已經提出“無形文化財”的概念,韓國也較早開始了對無形文化的保護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概念并付諸行動,也成為聯合國搶救人類傳統文化理念的前奏,然而,我們以往的理解和措施遠不夠全面和完善。

    當下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和消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例如作為傳統戲曲大國,我國的劇種近30年來急劇萎縮,種類數量上銳減,一半劇種專業劇團消失只有業余演出,許多劇種只剩下一個劇團成為所謂的“天下惟一團”。中國宮廷樂龐大而完備的體系不復得見了,反倒是周邊國家葆有其吉光片羽的折光,例如世界第三批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中的韓國宮廷宗廟祭祀樂,本是以中國宮廷儀式記載為基礎而形成的完整演奏程序,越南宮廷雅樂也受到中國的明顯影響。許多民間傳統被沖擊得殘缺不全、無法聚合成為完整的文化空間,例如佛教和道教法事、集市廟會廣場文化活動、祭祀行儺和演劇、社區狂歡節等,這也是為何我國頒布的非物質遺產名錄中文化空間較少的原因。例如北京老天橋市場原是一個著名的文化空間,首批入選代表作里摩洛哥加瑪廣場文化空間的例子,就與之十分相像。加瑪廣場是當地人聚集游藝的場所,其內容包括說書、雜技、戲劇、舞蹈、耍蛇、吞火、算命、占星、卜卦、牙醫、草藥、文身、布道、出售食品等——這與我們所了解的老天橋市場如出一轍,但天橋市場卻消亡了。韓國申報成功的江陵端午祭對于中華端午節日儀式保存完好而又有許多衍生發展,使之文化空間的味道更加濃郁,而我國遍布全國各地仍然呈活體狀態的端午節習俗,除了劃龍舟、吃粽子等節目外,已經較缺乏內涵。漢民族春節習俗從保存完整程度說,甚至可能出現大陸不如臺灣、海內不如海外、中國本土不如域外中國城的情況。今天我國保存較完整的文化空間一般只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例如一些歌吁節之類,它們受到的時代沖擊相對較小。

    傳統文化加速消亡的結果,是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審美理想的淡化與稀釋,必然帶來民族個性的變異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終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變。為世界各民族所特有的不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如果被一致的現代工業文化符號所取代,七彩的世界就會統一為灰色,人類文明就會陷落于萬劫不復的境地。在保持文化多樣性方面,作為人類傳統文化最大淵藪的中國,負有更大的歷史責任。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快速攀升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業已擁有了搶救傳統文化的實力與具體的文化訴求。推行保護傳統文化的國家行動已經成為現實實踐。

    在保護行動理性推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遭遇的是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特殊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展開。前者是指如何看待既有的傳統文化,如何為之定性,確立何種保護觀念,屬于認識和觀念的范疇;后者是指一個正在迅速現代化的社會如何處理好發展與傳承的矛盾,前瞻性、預見性地為傳統文化保護預留空間的問題,屬于社會實踐的范疇。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整個完整制度體系和思想體系的產物與附著物,當中國的現代化步伐首先以制度變革的方式推進時,它的制度根基就坍塌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不以今天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既往客觀現實。舊制度的坍塌是現代中國崛起與騰飛的起點,是當今中國以現代化強國面貌挺立于世界東方的前提。而制度層面的傳統文化的死亡,是人類文明輪回的體現。至于依附于舊制度的社會認知體系、倫理體系與價值體系的隨之坍塌,則是應當并且值得審慎對待的,因為舊文化中包孕著我們的傳統基因、民族特征與文化個性,新文化也不可能在脫離母體的情況下憑空造就。

    當我們把傳統文化從舊制度的框范中剝離出來,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智慧性、哲理性和永恒性,看到她為人類文明所提供的特殊貢獻,更看到她對人類未來發展的特殊影響力。例如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諧共處、辯證施治等理念,正在和已經成為今天人類思想的共享物,為世界的均衡發展提供著精神上的源泉與動力。而更多體現在倫理層面、道德層面和民俗層面的傳統文化,則是包蘊民族精神氣韻、孕育民族性格氣質、培養民族審美習慣的豐厚土壤,倫理層面的許多東西今天要重新認識,道德層面的許多東西可以繼承,習俗層面的許多東西可以傳接。

    以傳統中國的代表征象禮教為例。從根本上說,禮是用來節制社會等級的,是封建制度、等級觀念的反映。《禮記·曲禮》孔穎達疏云:“禮者,所以辨尊卑,別等級,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禮不逾節,度也。”封建禮教所嚴以標舉的等級觀念、尊卑秩序、親疏有別、專制主義,其精神實質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人與人關系基礎之上、為維護專制社會政體服務的,自然不與現代民主自由精神合拍。然而傳統禮教所倡導的仁愛、正義、和諧、節制、美善、忠孝、睿智、虛靜、自然、誠信等義理,則是協調人際與自然關系、維護良好社會環境、保持崇高道德情操的人類智慧升華。當我們破除了專制體制、建立起民主政治以后,以增加人的品質修養為目的,在傳統基礎上重塑人文之禮,禮的內在精神就轉為當代社會寶貴的人文資源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包含有與時代精神和現代科學知識相背離的內容,已經不適宜于應用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例如萬物有靈、因果報應、禁忌避諱、跳神裝鬼等,屬于愚昧迷信的產物,即使是在古代社會也不為智者所取,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的務實態度影響了歷代知識階層,歷來對這類愚俗都有鄙夷之聲。當它們仍然呈現為活體狀態時,會對某些社區人眾的文化心理產生扭曲影響,這是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時特別要關注的。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因素,在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要有前瞻性,而前瞻性的支撐力來自眼界與胸懷。首先我們當然無權阻斷傳統文化的脈息,因為繼承這筆遺產不是我們一代人的特權,而是我們與千秋萬代后人的共同權利,我們要隨時想到為子孫留下什么,世界的物質資源不能耗盡,文化資源同樣。其次還要從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現實矛盾,在發展之初就預留出傳統文化的保護空間,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要因為片面強調速度而犧牲掉傳統文化資源,反之,這些資源在一定的時候卻可以成為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源源不絕的動力。一定要在傳統文化一旦破壞便不可再生的認識基礎上,為之劃定絕對禁區,同時要避免人為開發的扭曲使之失去本原性、純粹性與基因性。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自制 |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98色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精品不卡|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91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最新| 99精品在线观看| 凹凸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99热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一|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999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久久精品日韩一区国产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国色精品va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国产色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