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作不能只追求“流量”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總結深化宣傳思想工作規律,強調必須進一步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并對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相比其他領域,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于文化產品市場的引領作用,這一工作在當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品市場繁榮發展,文化產品種類多樣、形式多元、內容豐富。但也要看到,受到“資本導向”、“投資逐利”等理念影響,一些文化行業從業者錯誤地認為產品有市場、有票房、有流量、有話題,就是對投資方的負責,卻無視對文化產品本身的價值追求。
由此,諸如“顏值即正義”、“霸道總裁愛上我”、“爭當網紅、實現財務自由”等非主流的、錯誤的價值觀念有所蔓延。
針對這一現象,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于文化產品市場的引領作用。具體來看,關鍵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第一,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
諸如影視作品虛報票房、演藝明星天價收入、網絡紅人一夜暴富等文化亂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偏離了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取向。
新時代文化產品市場的建設完善,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發展,幫助文化行業從業者理解現實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影響機制,并對當下國際環境、各國社會意識形態合作競爭關系形成更為準確的認識、判斷。
第二,注重文化產品社會效應最大化。
不同于一般產品,文化產品的質量及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產品的外觀或價格、利潤的高低,而更多體現在產品對受眾內心精神世界的充實、啟迪。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尤其是產品運營企業,不能只關注企業估值、股價或市場占有率等經營性指標,而要堅持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置于首要位置。
對文化文藝工作者而言,必須深入群眾生活、扎根人民,以藝術化的形式反映人民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宣揚符合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價值理想。
實踐反復證明,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產品都是根植于現實生活,都是對真實生活的藝術化提煉。反之,那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脫離現實的藝術成果,也許有“爆點”或“流量明星”,但最終都會為大眾所忽視乃至厭棄。
第三,加強青少年文化產品市場監管。
在網絡時代,青少年幾乎能夠接觸到任何感興趣的文化產品。由此,單純的說教難以起效。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努力創作出更多健康、優質的文化作品,使未成年人有所了解、產生認同并實現內化。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