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輪皓月為“我們的節日”代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天,一輪皓月為“我們的節日”代言,人們以月圓之名親近傳統文化。中秋節前后,上海推出千余場文化活動。從幾年前專家學者“必須保衛節日”的大聲疾呼到當下“我們的節日”紅紅火火,映射的正是近年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認識的巨大轉變。
在中國人的生命觀、宇宙觀的塑造中,中秋被賦予特殊的意義。中秋秋高氣爽,人月兩圓,體現的是中國人對圓融圓滿人生的向往。傳統節日往往存在儀式化和狂歡化兩種特征。儀式化是通過教化,傳承文化,凝聚價值,鞏固現存的秩序。而狂歡化體現的是感性的釋放和情感的狂歡,更具節慶精神。中秋節賞月,體現的是中國人貴人倫重親情的家庭倫理觀,人生如寄的生命觀,空靈澄澈的美學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胸羅宇宙,思接千古;“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明人遠、思深情長;而蘇軾的那句“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喟嘆,更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集大成,體現的是通達超越、騁懷怡情的大境界。另一方面,中秋節契合了中國人的情感結構,寄托著中國人骨子里的那種世俗化的狂歡精神。從唐朝文人雅士賞月吟詩,到宋代買酒宴飲登高賞月,“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再到明代百人“同聲唱澄湖萬頃,聲如潮涌,山為雷動”。這些世俗趣味其實一直在中國人的精神血脈里流淌。而到當下,穿漢服、做月餅、游園秀,詩詞誦讀、古琴演奏、香道花藝以及網絡上興起的各種活動,中秋越來越演變為一場全民狂歡秀。
“我們的節日”之所以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還在于作為一種現代補償機制,它契合了當下人們對集體性精神生活的渴求。節日是庸常時間之外的一個特殊時刻,是一塊溫暖的自由飛地,它將人們從緊張忙碌中現代生活中暫時分離出來,在與自然的親近中,與家庭人倫的回歸中,找到一種安逸感和舒適感。
傳統節日在今天煥發新的生命活力,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文化自信不是高頭講章,也不是屏風上的風景,它源于對自身的文化熱愛而自發產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日用而不察,它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認同,外鑠為人們的日常實踐。節日儀式是集體成員文化共享與記憶延續的有利時機,而集體記憶又是保存文化,增加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從這個維度講,中秋、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之所以被人們親切稱為“我們的節日”,就在于其不僅銘刻了民族集體記憶的密碼,而且創造出了一套與每一個個體生命密碼息息相關的儀式。春節中秋回家團聚,清明祭祖掃墓,在儀式的操持中,人們分享個體記憶,喚醒集體記憶,傳承文化記憶。
——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家庭在重塑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認同,凝聚社會核心價值方面的重要意義。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是中秋節的最美底色。在家和萬事興的理念下,中秋團圓,是皓月當空下對家族文化的濡染、對家國情懷的致敬。“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小家”與“大國”緊密相連,個體價值、家庭夢想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也總是緊密相連。今天,時代的考題已經列出,我們的答卷正在進行。只有同舟共濟、擊水弄潮,才能奮力駛向夢想的前方。家庭承上啟下,溝通內外,在教化人倫、純化家風、慎終追遠、滋潤心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文化自信應秉持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觀。只有隨著時代轉變,賦予新的主題,注入新的內核,“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比如,借助新的科技傳播手段,一些喜聞樂見的節慶活動日益流行。另一方面,我們對來自西方的節日也持一種更加平和開放的態度,不僅勞動節、護士節已經深入人心,像圣誕節我們也以平常心觀之。此外,我們還設立了“中國農民豐收節”,創造了“雙十一”節等,這些新的節日蘊涵著時代精神和豐富的社會價值。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佳節同相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已成為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中秋、清明、春節這些重要傳統節日,就好比是“干細胞”,發揮好這些干細胞的“造血”功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會傳承更久遠,文化軟實力就會更加敦厚殷實。
(作者為《探索與爭鳴》雜志主編、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