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回歸生活更美
近期,一部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電視劇《延禧攻略》讓傳統工藝美術重新火了一把。劇中,吸引觀眾眼球的不僅是充滿愛恨糾纏的劇情,還有“顏值”極高的各種手工藝品。絨花頭飾、緙絲團扇、京繡服飾……這些原本作為點綴的小道具,意外引發公眾探討,成為網絡熱點話題。幾乎同一時間,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首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在上海開幕。從線上到線下,從社會層面到專業學術領域,工藝美術正在掀起復蘇浪潮。
中國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可以說,一部美術史半部是工藝美術史。然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在當下智慧生活中,似乎難有一席之地。受創作耗時、材料稀缺、不實用等因素影響,一些工藝品始終很難為廣大民眾所享有。但這不應成為傳統手工藝游離于生活之外的理由。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價值不僅在于民族學、民俗學、美學等內涵,還在于其作為人類造物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類不斷尋求自我創新的物質載體,因此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也能夠反映時代變化,傳遞文化精神。電視劇、展覽可以通過展示傳統手工藝,使其得到社會關注,但是相關領域的良性發展不能僅滿足于這種曇花一現式的露面,工藝終歸要還給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數千年文明,使竹編、陶瓷、織錦等手工藝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早在18世紀就已盛行歐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圖樣曾被世界各地工匠大量模仿借鑒。今日,仍不乏國際品牌將中國元素移植到產品、服飾設計中,試圖重新詮釋中國風。這雖是工藝回歸生活的創新嘗試,然而對中國傳統工藝精神的闡釋還需本土視角方能言盡其意。追本溯源是中國當代工藝美術不應摒棄的傳統,在文化根土的滋養浸潤中創新活化,才能重現造物之美。
當代工藝美術回歸生活,還需要引領生活美學。縱觀時下工藝美術展覽,依然是精美宏大的陳列、裝飾類作品多,具備實用價值的工藝品少。局限于傳統樣式的手工藝,注定無法走入當代生活。日常生活美學的興起,成為工藝美術重尋現代生活價值的突破口,已有一些領域開始嘗試將技術化為藝術,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融,著力提升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構建新中式生活方式。比如,有建筑師將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融入現代特色小鎮建設。傳統工藝智慧不僅可以使經典文化基因在現代生活中得到繼承,還可以被用來解決當下設計所遇難題。工藝美術的“延展性”不容小覷。
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手工藝不應成為歷史車輪下即將消散的轍痕,不應成為電視劇中一閃而過的道具,更不應成為展覽中僅具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傳統手工藝需要活態保護,也需要相關教育部門創新教學、傳承體系,更需要回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真正還生活以詩意雅致,還工藝美術以獨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