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演藝40年:藝術滋養美好生活
觀眾體驗博覽會
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師生在舞臺上表演
在文化和旅游部與北京市文化廳的支持下,以“藝術滋養美好生活”為主題的“2018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日前在京舉辦。博覽會重點展示了改革開放40周年北京演藝的變化,以及未來演藝行業的發展方向。
展現改革開放40年演藝變化
2018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共包括展覽交易、主題峰會、劇目展演、開、閉幕式暨演藝盛典五大板塊。全球上千家演藝機構、3000多名從業者帶來近萬個演藝項目參與這場盛會。1.9萬平方米的展場和15臺30場優秀展演劇目吸引了近6萬市民觀展、觀演。
博覽會專設以改革開放40周年北京演藝成果為主題的展區,集中呈現改革開放40年,北京演藝行業令人矚目的成績。1978年,北京市演出機構數僅35家,收入僅100萬元;到2005年,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其間經歷了27年;而從1億元躋身到10億元(2011年收入11.84億元),只用了5年時間。2017年這一數據則達到了17.17億元,票房規模約占全國的1/10,居全國首位。
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演出市場日益繁榮。目前,北京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821家,演出經紀機構2086個,專業劇場149個,全年演出2.4萬余場,觀眾上千萬人次。北京市從政策、資金和舉措等多方面入手,扶持藝術精品的創作生產和演出,讓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劇院,享受高品質的藝術生活。
今年成立60周年的北京市演出公司,也經歷了中國演藝發展的40年,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北演公司董事長張海君表示,面對演藝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我們著力建立相對完整的“演藝全產業鏈”,以產業融合為抓手,打造多業態演藝消費生態圈,實現跨越發展。
“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IT技術、大數據技術,打造觸及更多觀眾的演藝播出平臺,同時深耕會員運營、社群運營、劇目周邊產品運營,是演藝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華藝互聯CEO邵澤輝說。
探索和加強各種形式的藝術教育
戲劇教育也成為此次博覽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來自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所中小學的師生自編自演,并由北京專業演藝機構具體指導的三部話劇《三袋麥子》《我想要的愛》《放飛心中的夢想》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向觀眾展示了話劇普及教育的成績。
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認為,這樣的群眾性藝術展演,既有利于培養觀眾,又能從娃娃抓起做好藝術普及教育,值得大力提倡。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崔寧表示,演藝行業也面臨著供給側改革,需要重視培養觀眾,提高全民藝術文化素質。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陳珂說,戲劇教育成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意識和合作意識,這恰恰是中國包括我們現在中小學教育缺失的一部分。
為此,各地的探索正在展開。今年開始,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合作,共同推進“話劇回家——建設全國首個話劇普及教育示范區”建設。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局長呂春勇介紹,“話劇回家”項目包含話劇進校園、話劇進社區、話劇進家庭三部分。“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我們切身感受到了孩子和老師們的原創力,體現了話劇普及教育的魅力和現實意義。”呂春勇說。
北京海淀區目前有60多所學校開展藝術教育,基本做到“一校一劇”。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研究院院長吳穎惠介紹海淀區開展藝術教育的方式,是把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機整合,學生們不只進行藝術表演,學習臺詞、舞美,還要學習文化價值觀,“希望共同構建戲劇教育課程體系,讓戲劇教育真正走向中小學的學校生活,變成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