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40年 | 第九集:指尖上的輕舞飛揚
“如果我是痞子蔡,你會是我的輕舞飛揚嗎?”
1998年,蔡智恒29歲,這個躲在計算機屏幕后的臺灣博士生,因為在學校BBS上連載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吸引了素不相識的千萬網友。痞子蔡與輕舞飛揚,也成為當時最熱門的“網絡人物”。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作者蔡智恒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評論家張頤武曾為這部小說的紙質版寫序,題目是:讓時間去說。他說:“之所以叫《讓時間去說》,就是覺得網絡文學一定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個大的發展。《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可以說是中文網絡文學正式的一個起點。”
網絡文學自從誕生之起,就依賴互聯網的技術革新。1998年,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第四年,BBS、Email方興未艾,中國網民數量剛剛邁過百萬。巧合的是,如今叱咤風云的幾家網絡巨頭,搜狐、新浪、網易、騰訊......不約而同選擇在那一年呱呱落地。1998年,被認為互聯網內容門戶之年,一種新的文學形態,也在互聯網的沃土里萌芽。
相比于高高在上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為每個人打開了一扇文學的窗戶,榕樹下、起點中文網等一批網絡文學網站不斷創立,篇幅長、連載式的海量內容吸粉無數。
創作于2000年的《悟空傳》,在17年之后被搬上銀幕
玄幻小說《悟空傳》最先在新浪網“金庸客棧”上面連載發表,成為網絡文學20年來的情懷之作。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4年左右,網絡文學雛形初現。以《悟空傳》為標志,玄幻、仙俠、言情、歷史等題材風靡一時。有一大批無名的作者,在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為網絡文學開天辟地。
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時,網絡文學也一度遭遇低谷。抄襲猖獗、版權保護薄弱、質量參差不齊、付費模式不成熟等,成為網絡文學最突出的問題。當時最大的文學網站“榕樹下”的創始人朱威廉曾這樣感嘆:“各種能嘗試的商業化手段都嘗試過了,就是不賺錢。”
唐家三少是中國最賺錢的網絡作家之一
80后的張威,98年開始工作,見證了網絡文學的商業化之路。2004年,在觀察了許久之后,張威決定自己寫網絡小說,他的另外一個名字更為網友所熟知:唐家三少。那時,依靠臺灣繁體書出版的一些微薄收入,網絡寫手一本書大約可以賺近一千元,直到網文找到了類似游戲的付費方式。唐家三少總結說:“大概從1998年到2004年,是網絡文學發展比較緩慢的一個階段。早期的網絡作家大都是純興趣寫作,也沒有什么收入。從2005年開始算第二個階段,標志性事件是盛大集團收購起點中文網,把它的付費渠道給了起點中文網。網絡文學從此進入一個爆發性的飛速增長的年代”。
從那以后一直到2015年,隨著支付寶、微信等付費方式的創新,網絡版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護,作家通過網絡打賞獲得稿酬,有償閱讀機制形成。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從業余變為職業,網絡文學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甄嬛傳》等一批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
從2015開始,IP風潮席卷影視圈,網絡文學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儲備“倉庫”。《甄嬛傳》《步步驚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瑯琊榜》《何以笙簫默》......一部部網絡文學被搬上銀屏,口碑票房雙豐收。
《羋月傳》是2016年熱播電視劇,無論是電視收視率還是網絡點擊量,《羋月傳》都是當年翹楚。這部熱播劇,改編自網絡作家蔣勝男的同名作品。
隨著一部部網絡文學被搬上熒幕,有關現實題材的作品卻越來越少,古裝、鬼怪、虛幻、穿越等類型的網絡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商業化,為網絡文學披上“金錢外衣”,光鮮亮麗的背后,盜版、抄襲亂象卻層出不窮,網絡作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引發版權糾紛的案例數不勝數。蔣勝男也深受其擾,她呼吁,必須要保護原創,才能促進網絡文學健康發展。
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彰顯了蓬勃的生命力,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學力量。如何推出更多雅俗共賞的大眾文藝精品,是正在走向成熟的網絡文學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