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的“化育”更具感人動人的力量
從一本書、一幅畫、一首音樂出發,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并不是“愛屋及烏”或“信口雌黃”。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藝術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美國作家哈里特·比徹·斯托于1852年發表的著作《湯姆叔叔的小屋》被認為是刺激美國廢奴主義興起的一大原因,以至于林肯在接見斯托夫人時說道:“構成那次巨大戰爭——南北戰爭導火線的,想不到竟是這位身材矮小的、可愛的夫人。她寫了一本書,釀成了偉大的勝利”。1962年,作家蕾切爾·卡遜創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則引發了全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促使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并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全球范圍的環境保護事業。文藝工作在示范和宣傳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作用,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是不可低估的,這也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在德國的迅速發展》一文中所寫:“請允許我提一下優秀的德國畫家許布納爾的一幅畫(《西里西亞織工》),從宣傳社會主義這個角度來看,這幅畫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冊子大得多。”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要完成這份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的使命任務,廣大文藝工作者們當一往無前,更好地去挖掘文藝本身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宣傳化育作用,發揮文藝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從而“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目標已然明確,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實現文藝的宣傳化育功能。化育不等于簡單的道德說教,也不是“記問之學”,它是一種“上身、入腦、走心”的學問,是悄然無息地流動在機體里給人以滋養的東西,它培育人們的“浩然之氣”,忠告人們“任重而道遠”,鼓勵人們“須臾不違仁”,安撫人們的靈魂。沒有化育,社會難以健康發展,而文藝中的化育又往往比任何其他的教化都更具感人、動人的力量。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充分發揮好文藝的化育作用,就必須明確這樣一些原則。
首先,在當下強調社會主義文藝的宣傳化育功能,必須始終植根于歷史與傳統之中,植根于對優秀文化經典的學習與領悟之中。社會主義文藝的宣傳化育作用的實現,需要我們更好地開掘中華文化中優秀的文化遺產與文化經典。“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這些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優美的句子,能幫助我們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一個人的民族身份的確認與歸屬需要經典的滋養,接受這些經典的滋養就是去接受集體或個體無意識的久遠的記憶,去領悟和培養一個民族深沉的情感。接受傳統與經典的“化育”,有助于人們塑造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品性以及處卑不棄、逆境奮斗的堅守精神。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藝與文化理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學習,接受傳統的洗禮與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必要之路,也是實現優秀傳統文藝文化化育作用的最好途徑。
其次,實現文藝的化育作用,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處理好個體創作與文藝的使命與擔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文藝工作者要“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這就為文藝工作在思想宣傳方面作用的發揮指明了方向。文藝工作是一件自由的工作,它不僅需要有自由的創作環境,更要求尊重文藝家的創作個性與獨立人格,給他們創造一種自由的無所拘束的創作狀態,因為只有在創作者追尋情感的邏輯、獲得精神自由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創作出高質量的藝術作品,表達他們對于社會人生的看法。然而,文藝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又決定了文藝從來都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情,創作者的自由也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它需要接受一定的限制與制約。對于社會主義文藝而言,從列寧發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到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至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文藝方針政策,我們都能清晰地意識到文藝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同階段,所必然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創作自由總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可能也無法使自己置身事外。實際上,創作自由與社會歷史制約之間并不矛盾,關鍵是我們站在怎樣的位置來理解二者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文學藝術從根本上說是主體對現實生活能動的反映(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實踐活動的統一)的觀念性產物,主體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主客體之間是一種交互運動的關系。這是因為,一方面,客體作用于主體的體驗、認知領域,另一方面,主體憑借主觀能動性將其受客體刺激后所產生的整體感受進行知解,從而積累和提升成為一種社會和人類的共同經驗,達成富有社會歷史厚度與深度的人類普遍性內容,這樣就超越了初級的感性認知,而達到對于現實生活與未來規律的理性認識。文學藝術所反映的不僅是包括經由主體意識、理智能動地認識外部事物的認識過程,它同時也是一種帶有作者價值觀烙印的以情感為中心的實踐活動,即在完成外界向主體內部的轉化后,進而再由主觀意識向客觀現實轉化。文學藝術借用感性具體的形象而非理性的說教來向讀者傳達思想和情感,通過“普遍的情感可傳達性”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同情,轉化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如此這樣,便使它比其他任何意識形式都更能推動人們對于社會的介入與影響。因此,今天,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而言,我們既要堅守創作的自由與個性,又要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文藝方向的指導與規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保持健康繁榮的基本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更是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了出來,這些都充分顯示,文藝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內容,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當下,文藝也應該順應新的形勢,在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發揮自身的一技之長,發揮好凝神聚氣、振奮人心的化育作用,并通過這一化育功能,對內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聚力,對外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審美風尚和文化形象,切實做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早日到來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