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畫院推出畫師系列展 首展“李大成作品觀摩展”呈現工筆畫精致與恢弘
李大成《情系天地間》。(資料照片)
一提工筆畫尤其是工筆花鳥畫,人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似乎總是亦小亦美的冊頁、扇面等。近日亮相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的 “李大成作品觀摩展”所匯集的60余幅工筆畫,給予觀者截然不同的觀感。這些尺幅大、格局大的工筆畫,呈現出精致與恢弘的和諧交融。創作者李大成曾獲中國工筆畫藝術最高獎——全國工筆畫大展金獎,是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他不僅把有著華美、豐滿羽翼的“百鳥之王”孔雀畫到了極致,也開拓著畫面中對于生活實境的再現、生命境界的營造。
此次展覽是上海中國畫院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所推出畫師系列展的首展,參展畫師們以各自藝術探索的成果進行相互交流,促進創作。最近,上海中國畫院進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圍墻,取消近70名專職、兼職畫師的界限,為畫院畫師的藝術創作和作品展示搭建平臺,不斷擴大主流國畫創作隊伍的影響力。
“徐悲鴻強調繪畫應該‘致廣大,盡精微’。這是說一個畫家既要能畫鴻屏大作,又要能畫得細致入微。”李大成坦言自己鐘情工筆大畫,是受到老師喻繼高的影響。早在1990年代初,李大成就曾創作歷史題材工筆人物畫 《大駕鹵簿圖》,整整花去三年時間,畫了3700多個人物。1999年,李大成曾協助喻繼高老師創作8米長、3米高的巨幅工筆花鳥畫 《蒼松瑞鶴沐朝暉》?!袄蠋煶Uf,畫畫的人胸懷要博大。有一種氣度后,作品就顯得大。這種大氣不是指尺幅大、構圖大,更重要的是作品要有內涵,有內在的氣勢?!崩畲蟪烧f。
在李大成的大畫創作中,畫面每一個局部、細節都格外講究,任何一個位置都用心經營,即便是刻畫一只鳥身上羽毛的排序,都有疏密關系等構圖法則在其中。他的大畫既可以全畫來看,也可以局部推敲,不管畫面怎樣裁剪,都能作為單獨的畫面呈現,頗有看頭。
對大自然的感悟和對生命活力的謳歌,在李大成30多年工筆畫創作歷程中漸漸清晰。不論《紅楓樹下誰為伴》還是《翠華清露》,都體現出他對于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真情描繪。他很少沿襲松、竹、梅、蘭等傳統文化花鳥題材,更不局限于名貴花木、珍禽瑞獸,而是從觀照生命的角度捕捉自然的情態和意趣,讓人們從觀賞自然中感悟生命。李大成也擅長從尋常景物中發掘生活的美。不論《籬影的故事》中棲息于瓜棚籬笆的野鴿子,《歇晌》中溫情相依的錦雞,還是《荷塘清趣》中嬉水啁鳴的水鳥,《秋雨潤江南》中千姿百態、聚散離合的群鴨,不論紛繁復雜的花鳥畫,還是神形兼備的人物畫,他都力圖在三維空間的復現中,擷取生活小景,凸現平凡之中的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工筆花鳥,是李大成帶給都市文化的一種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