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昨開幕—— 透過不真實瞬間,體味改變世界的真實力量
月球車模型在模擬的月球上進行科學測試。本報記者袁婧攝
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曾說,我們處在一個“奇跡不稱之為奇跡”的時代。因為每天都有新技術和創意產生,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這些新技術和創意很快就能被成千上萬的人知曉。在昨天開幕的2018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簡稱“科博會”)現場,通過一個個看似不真實的瞬間,觀眾將深切體味到科技改變世界的真實力量。
世界在這一刻變得不真實
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真實存在的嗎?上海大學全息團隊展示的最新成果,足以啟發你重新思考“存在”這個哲學命題。明明是一個裝有財神和壽星泥人的相框,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研究員高洪躍卻說,它們只是一層厚度只有幾微米的全息材料。這項空間顯示技術被形象地稱為“光克隆”。
“從本質上說,全息材料就是一個個納米級的微結構,在光照下,微結構衍射成像??茖W家利用這一原理,把三維信息記錄在材料中?!备吆檐S解釋說。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個團隊能做到這一技術,上海大學團隊研發的全息材料衍射效率達到100%,是其中最高的。從產品來看,相框中的圖像已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靜態相框不是最神奇的。高洪躍說,他們已經研發出了動態全息材料,每秒可刷新千幅全息圖。從原理上來說,微結構能隨意排列組合,形成新的圖像;從觀感來看,和看三維動畫差不多。
“光克隆”空間顯示技術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想象一下,我們現在拿到的CT影像是平面的,利用該技術,醫生將得到一張立體顯示圖,據此掌握更為直觀的病灶形狀、尺寸及位置深度等信息。
上海永微科技帶來了另一項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顯示技術——在普通電腦顯示屏斜向45°的方向上,折射出了一塊空氣屏幕,人們用手指撥動空氣,能流暢地進行視頻圖文演示、網頁瀏覽等操作。該公司總經理助理賴思帆說,AR(增強現實)空氣觸感(無介質)互動系統是“大屏革命”的核心技術產品,之所以人們能看到空氣屏幕,是因為在普通屏幕上鍍有一層新材料。目前上海某醫院已相中了這一前沿技術——外科手術中,醫生利用手勢操控電腦,可杜絕與細菌的接觸。
衣食住行無處不智能
科博會既能帶給人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也有接地氣的技術創新。鹵豆餐飲帶來的“45秒煮面機”,就是一項能填飽肚子的新潮技術。
煮面機外形與“天使之橙”機器相似,不過出貨口送出的不是橙汁,而是香噴噴的拉面。該公司市場總監魏磊表示,通過熱還原技術,-18℃的冷凍面可在45秒內迅速解凍,加熱至120℃、再降溫至85℃供人食用。目前,煮面機已從虹口區市場監管局申領到了“熱食類食品制售”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在虹口、楊浦、靜安等區的寫字樓與創業園區內投放了20多臺設備,有酸菜魚、紅燒牛肉、豚骨拉面等七種口味。
人到哪里,行李箱就跟到哪里——由專注垂直場景下低速駕駛的酷哇機器人公司研發的可自動跟隨行李箱,通過視覺識別、跟蹤定位、激光測距、避障與導航及策略層的人工智能技術等綜合應用,將傳統行李箱變成了機器人。
本屆科博會上,通過人工智能賦能的傳統產品還有很多。正如上海市科協副主席梁兆正所言:“整個展覽,人工智能是條‘暗線’,借助各種嵌入了人工智能的產品,才能讓公眾切實感知由它帶來的變化。”
據了解,本屆科博會由中國科協作為指導單位,上海市科協、市文廣局、市科委、上??萍拣^共同主辦。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多件展品,將共同詮釋一個主題——人工智能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