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的文學書寫
網絡文學作品數量眾多,涉及小說、散文、詩歌等各個體裁,其中最受廣大網民追捧、擁有讀者量最大的是小說,包括言情、都市、穿越、奇幻、仙俠、盜墓等眾多類型。與此前的紙質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在虛幻題材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力,一些優秀的穿越小說和仙俠小說,都是在一種超現實、超時空的語境中展開敘事,昭示著一種“想象力的解放”。這類小說近年來方興未艾,且屢屢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贏得大量粉絲,獲得豐厚的市場回報。這類小說為何會廣泛流行?對于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和文學類型,不能以道德、倫理或美學霸權的態度,簡單粗暴地貶低其文學價值并指摘大眾讀者的審美趣味,而是要深入思考和辨析這些作品內含的精神養分和讀者潛在的文化心理需求。
仙俠、玄幻、穿越等網絡虛幻小說超越了個體生命長度的有限性,具有理想主義、樂觀主義色彩。在時間的無限延展中,在億萬年的時間跨度中,人的生命形成一條綿延不絕、周而復始的河流。盡管人物可能經歷坎坷磨難,歷經所謂的生死離別,但在穿越小說中沒有真正的生命消逝。人物劫數歷盡后總會贏得新生,無路可回的一次性、線性的生命進程被打破了,望遠即悲的虛無主義、終極局限也隨之消弭。這類具有樂觀主義、理想主義色彩的小說作為大眾讀者閑暇時間的閱讀物,從閱讀進程及故事結局來看,能夠帶給讀者擺脫生命有限性束縛的溫暖感、慰藉感、愉悅感,對于讀者精神生活的充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這些小說以豐沛的想象力和強大的敘事能力,超越現實生活的空間局限性,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渴望精神自由、空間自由的需求。現實時空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半徑并不大。在“宅”文化流行的現實世界里,人們偶爾遠游但大部分時間偏居一隅。在這樣的生活處境中,人們對突破空間圍障的渴求無形卻又強烈。玄幻穿越小說滿足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提供了足不出戶即可心騖八極、神游萬仞的精神體驗。人物在仙界凡間往復游走,且在游走之中完成身份轉換。小說以巨大的想象力,企圖使故事情節具有審美超越性。目前甚至從穿越小說中發展出“快穿”小說,即主人公由于某種原因從其原本生活的年代離開,帶著任務或系統,穿越到了另一個時代,展開一系列活動,結束之后再前往另一時空進行下一個活動。穿越頻次、穿越空間的數量、身份轉換速度都在提高。一種不確定性反倒激活了讀者對無限性的向往。
這類小說還往往飽含情感動力,以講述愛情、親情、友情等為主旨,都是可以跨越代際、地域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人類情感。在這一點上,精英文學現在反倒越來越缺少書寫情與愛的動力和能力。一些精英作家善于揭露現實社會和人性世界中的復雜性與黑暗面,力圖以一種反思和批判姿態,展現其精英意識和啟蒙意識,但是相比之下卻不善于或不屑于去描寫深情、摯愛、理想。從這個角度講,網絡玄幻小說自有其“正能量”所在。主人公對親情的悉心呵護、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師徒情的誓死捍衛、對友情的無悔堅守等無不折射出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力量。這些書寫有利于當代讀者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所以,這些網絡文學作品善于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法與文學要素,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審美資源,暗含了向古典文學傳統致敬的意味。
當然,這類小說也引發了很多爭議,不少批評家就對這類作品存有質疑,批評焦點集中在這類作品現實性不足、歷史意識模糊、思想深度缺失等。如果站在純粹的現實主義美學立場上來評析,這類小說無疑存在很多與現實生活、歷史真實不相兼容之處。那么,如何審視這類網絡文學作品的價值呢?如何解釋虛構文學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問題呢?能否突破“現實”之一維的限制,建立一個多維度的闡釋框架呢?
從“現實世界”視角轉向“可能世界”視角,大概是面對這類作品時的一條必要且可行的路徑。“可能世界”理論廣泛應用于敘事學、認知詩學、邏輯哲學等多個領域,20世紀以來日益得到各國學者關注。在這里,僅從敘事學視角來思考以小說為代表的虛構文學的內在文本世界的界限。很多西方學者都指出文學虛構話語具有“施為性”,作家通過虛構言語行為“生產”或“創造”虛構作品、虛構世界。如希利斯·米勒指出:“文學作品并非如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以詞語來模仿某個預先存在的現實。相反,它是創造或發現一個新的、附屬的世界,一個元世界、一個超現實。”互聯網自身所擁有的虛擬屬性,刺激文學不斷突破敘事文學的邊界,擴展敘事文學文本“可能世界”的廣度,我們通常將理想主義或浪漫主義看作與現實主義相對應的概念,那么,穿越、玄幻、仙俠等小說不僅甩開了現實世界,而且也遠遠超越了人們的理想世界。因為,理想世界人們通過努力可能會抵達,它固然與現實有一定距離,但并非不可企及。而“超理想”則徹底外在于人類世界通過努力所能達到的諸種可能性,死生輪回、人獸合一、大荒四澤、魂魄不滅……凡此種種,已經超出了“超現實主義”的解釋限度,而大概可以稱為“超理想主義”,即超越了人類對未來的預見和構想。
仙俠、玄幻、穿越等網絡文學所虛構的世界,有獨立于現實世界的“跨界”或“越界”性質,盡管這個“可能世界”還是與現實世界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也還是與生活相通,與人性相通,但不可將其簡單、完全等同于現實世界去理解和把握。這個“可能世界”不是現實世界的再現或翻版,它有一套閉合而自足的經驗體系、規律原則及價值取向。通過文學閱讀與鑒賞,讀者可以進入這個“可能世界”,欣賞領略其中風光,賦予其思想價值及美學價值。虛幻題材網絡小說的風靡表明,既要不忘高揚文學的社會性、現實性,又要包容和尊重文學的越界性和自洽性,采用一種靈活的、跨界的視角去考察各類文本,從而更好地回答文學的邊界、如何實現文學價值最大化等問題。
(作者:李彥姝,系教育部社科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高校社會科學》雜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