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青年藝術家身份的重新定義
綻放(裝置) 宋亮
近日,由可以美術館與朝陽大悅城聯合舉辦的“心生——中國高校畢業季公共藝術聯展” ,在北京市朝陽大悅城舉行,本次展覽的作品涉及雕塑、裝置、多媒體等不同類型的藝術形態,突破架上繪畫的單一形式。
“心生”系列展覽已經走過四個年頭,今年,它將本年度畢業生的優秀作品如“掐尖”的方式,在商業空間中展示。展覽甄選了來自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的近20件公共藝術作品,作品具有較強公共屬性的同時也具有極佳的互動性和體驗性,讓觀眾在體驗和互動中感受到藝術的趣味性。
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展示空間都在美術館和畫廊,而“心生”系列展覽將作品搬到大型的購物商場里,通過對商場空間的充分利用,讓作品與商場發生關系,使作品擁有了更公共的屬性。作品放置環境的不同,作品的解讀和意義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通過環境的改變讓作品的反射意義產生變化,有些讓人意想不到,但又是如此有趣味。這些作品在商場中得到了不一樣的反饋,它們在商場里也得到了“新生” 。
展覽中, 《綻放》這幅作品,就很好地解決了當代藝術體驗性和互動性的難題,將觀眾帶入藝術之中。同時,一些多媒體藝術聲、光、電的裝置,讓大眾感受到藝術的色彩繽紛,也讓大眾感覺到藝術的趣味性。通過觀看這些多媒體裝置藝術,讓他們意識到藝術其實可以如此貼近生活。
本次展覽的主題為“心生” ,諧音是“新生” 。這些作品的創作之初,原是在畢業展上展示的新生畢業作品,而如今這些作品在經過畢業的洗禮之后被呈現在商場里,對于這些作品,對于畢業生來說也是一次自生意義的轉換,它不僅代表著新的畢業生,也代表著畢業者的新生。他們從學生身份轉換成一個社會身份,由學校的小圈子進入社會這張大的關系網里,他們在社會上“新生”的身份也由從這個展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