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燕:行走古榆大地,尋找文化瑰寶
2016年夏天,中國作協批準了我的“定點深入生活”申請,我激動地告訴自己:即使雙腿不能行走,仍然可以用文字,去放飛一次心靈!為了這個卑微而又偉大的夢想,自8月份起,在家人的陪伴下,我深入到榆樹各地,采訪多名東北大鼓藝人和年長鄉親,對生活、歷史、東北文化、榆樹風土人情,有了全新的認知。可以說,4個多月的深入生活,為我24年的輪椅生涯,補上一堂重要的文史課。
一是回眸家鄉榆樹的歷史。在歷史這條長河里,“闖關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明末清初時期,由于戰亂連年饑荒,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為代表的關里百姓,奔赴山海關以東地界;大清乾嘉時期,長期以來清皇室的封禁之地,即柳條邊以里所劃屬的長白山地區,強烈地吸引著逃荒者;清末民初,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八國聯軍進占北京、辛亥革命、軍閥混戰……關里民眾飽受憂患,開始效仿前人“闖關東”。自此,地處柳條邊皇家禁地的榆樹,也隨著這股“闖關東”浪潮,被注入了新的歷史底蘊、民俗風情和文化氣息。
二是縱觀家鄉榆樹的地理。榆樹市隸屬于吉林省長春市,是吉林省人口第一縣市。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在長春、吉林、哈爾濱三市構成的三角區中心,是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上,境內無崇山峻嶺,盛產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素有“糧豆之鄉”、“松遼平原第一倉”的美譽。遠在四萬年前,榆樹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嘉慶十六年,設伯都訥廳;光緒八年,榆樹成為伯都訥廳首府;淪陷時期,為榆樹縣;經過14年的日偽統治后,于1945年12月27日獲得解放。目前,有28個鄉鎮、388個村、12個社區。
三是梳理東北大鼓的前世。這種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早期主要在鄉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東北地區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俗稱“把垛說書”。其起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沈陽獻藝,吸收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其二,清道光、咸豐年間,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展為奉天大鼓。上世紀30年代左右,東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時期,著名藝人霍樹棠唱的東北大鼓,深受張作霖的喜愛。20世紀初期,大批女藝人進入東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藝人退而伴奏。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大鼓的創作表演,以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節目為多。
四是走近榆樹東北大鼓的今生。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東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如:奉調、東城調、江北派、南城調和西城調等,各派有各自的傳統節目。榆樹則是“東城派”的大本營,被吉林省文化廳授予“東北大鼓之鄉”稱號。
榆樹東北大鼓與其它鼓書最大的區別,是運用了曲牌連綴的音樂體例、板腔連綴的表演方式,常用的曲牌多達20個,即“四奉梅靠東,武彩游西京,大桑悲南宋,小奏賣觀清”。每個字代表一個曲牌,演出時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藝人通過速度的變化,強弱關系的調整等藝術手段,形成了同曲牌內的不同板式和腔調,唱起來“珠喉婉轉,字句清悅,洪而不放,高而不暴,低而不糜,細而不斷,腔調則盡而不滿,素而不追,抑揚得法,頓挫成宜”。在表演中,時說時唱,說唱結合,使得故事有包袱,有懸念。
之所以能植根于榆樹這片沃土,是因為東北大鼓生于農村、長于農村,聽眾和藝人都是農民,沒有演出場地的限制,題材廣泛,演員更接地氣。即便吊門繁多,難于精通,但因節奏簡單明快、易于哼唱,經常收聽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唱上幾句。采訪中得知,很多藝人在登臺之前,都是普通百姓,當初學藝的初衷,也僅僅緣于喜愛。甚至好多人沒有上過學,東北大鼓讓很多中老年人,學習到了中國歷史故事和傳統文化。
隨著被采訪者的講述,時光穿越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剛入冬,村里比較富裕的幾戶人家張羅,出點錢請來說書先生,十幾元聽一場。大人孩子炕上擠滿了,很多人就坐在箱子蓋上、窗臺上、水缸沿兒上,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候,生產隊也會集體組織聽書,就像過節一樣,孩子大人聚在場院里看,十里八村的鄉親也都會聞訊趕來。
在當時,說書人就是草根明星,不論男女,都被尊稱為“先生”。榆樹縣城雖然不大,接二連三開了四家書曲茶社,五毛錢只能聽一上午,而那時普通農民的月收入,不過十幾塊錢而已。聽眾早早就去搶位置,因為去晚了根本擠不進去。
最受歡迎的說書先生,日程排得滿滿的,往往是正在此地說書呢,外面已經有好幾輛車等著,準備搶接到別處去說書。當然了,此地的人輕易不會放手,至少也得講十天半個月的。如此一來,說書先生的日程就需要順延,結果延到春耕了、夏忙了、秋收了,但老百姓還是樂此不疲……
視線拉回到信息發達的今天,電視、網絡及新媒體的普及,逐漸縮短了城鄉差距,農村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了;傳統曲藝形式本身,由于“時代遠、色彩淡、感情舊、節奏慢”,在快節奏的生活洗禮中,不可避免地日漸式微。
五是展望榆樹東北大鼓的未來。榆樹東北大鼓獨樹一幟,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影響,代代相傳。采訪中了解到,現在吉林省內鼓書藝人不足70人,而榆樹市就有30多位。
68歲的王邊科先生,是東北大鼓省級代表傳承人。他出生于榆樹市恩育鄉,自幼師承東城派東北大鼓藝人閆榮老先生,同時向著名的琴師劉玉璽先生學習三弦伴奏。13歲就被稱為“王小先生”。他的演唱特點以柔為強、柔中帶剛、字正腔圓、牙清口利,表演上惟妙惟肖、處理得當。20歲時,被稱為“小老藝人”,馳名東北。他一輩子演出過的長篇大書有幾十部,小段上百部。四十多年的舞臺生涯,雖然精彩了人生,卻也累壞了嗓子,如今上臺唱一部完整的大鼓書,對他來說逐漸變得力不從心。他的工作重心,逐漸從臺前轉為幕后,一邊系統整理東北大鼓的材資和唱段,一邊尋找理想的接班人。
郭子艷,幾年前退休后,從北京返回家鄉榆樹,自己出資創辦了“榆樹東北大鼓活動中心”,讓散落在各個角落的鼓書藝人有了“新家”,讓眾多大鼓愛好者有了靜心聆聽的場所。郭子艷介紹說,如今的大鼓藝人,年齡一般都在50歲上下,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先生,要么辭世,要么退出了舞臺,東北大鼓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命運。他憂心于這種現狀,因此多方奔走、呼吁,希望為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做點什么,哪怕做一點點也好。
傘立學,一位83歲高齡的弦師,自幼雙目失明,被尊稱為“傘先生”。像史鐵生《命若琴弦》中那位老弦師一樣,傘先生對韻律有超強的領悟,一把三弦,彈響了一生的希望,不僅贏得同行的喝彩,也贏得了四世同堂的和睦家庭。然而,衣食無憂的日子,他還是放不下心中的牽掛,一有機會就來到大鼓活動中心,或者指點年輕弦師,或者為說書人伴奏。他的世界,是被東北大鼓照亮的,因此他盼望著,有更多的人心被照亮。
李春梅,一位來自農村的39歲女先生,已經擁有26年的說書歷程,是榆樹東北大鼓唯一的長篇傳承人。2014年開始,她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評書錄制,把榆樹東北大鼓帶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榆樹市第七小學,是榆樹市扶持設置的東北大鼓教學基地。目前,喜歡這項藝術的學生們進步很快,已經可以進行獨立表演,正在茁壯成長為懂樂理、會唱東北大鼓的新一代……
在遼闊的大地上行走,是我從小的夢想;而18歲時,因高位截癱與輪椅為伴后,“跑跳行走”已然變成奢望。感謝作協給予我莫大的鼓勵,讓我的“心靈行走”變成一種可能。接下來,我將把所采素材進行系統地整理。每個大鼓藝人,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我會在尊重人物原型、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潛心展開創作,力爭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讓作品擁有歷史厚重感,擁有一定的存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