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藝2018年首部大劇場新戲《月亮草》將首演
“幸福生活要靠自己誠實的勞動換來,不切實際的幻想,終究是南柯一夢。 ”這是即將于7月7日在中國兒童劇場首演,并將在7月14日作為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開幕大戲精彩亮相的中國兒藝2018年首部大劇場新戲——兒童劇《月亮草》要向觀眾傳達的單純、明確而樸素的道理。日前在該劇的媒體見面會上,主創揭開了這株“月亮草”的神秘面紗。
《月亮草》的靈感取自《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 。由中國兒藝著名編劇徐葆齊創作的兒童劇《月亮草》 ,是1993年曾演出過的一部具有中國民間色彩的喜劇作品。20余年后,此次由青年編劇楊碩擔任改編,講述了性格迥異的兩兄妹——唐妹勤勞善良,靠辛苦勞動過踏實日子;唐哥卻好吃懶做,夢想得到神草月亮草,不勞而獲。但沒想到,有了月亮草,唐哥卻并沒有過上幸福生活,反而大禍臨頭……故事秉承民間故事中傳統的諷刺與幽默,力求通過喜劇的方式,在令人捧腹的劇情中,風趣地傳達出作品的深刻主題。
以一個夢境來講故事,是《月亮草》獨特的結構方式。楊碩介紹,這種似夢非夢的形式不僅可以讓觀眾迅速進入故事情境,也和這部作品的來源—— 《聊齋志異》的主題相契合——雖然講的是神仙故事,但其實是人間百態。劇本歷經了五次修改打磨,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加入了創新,力求使內容更貼近今天孩子們的審美和價值取向,不僅好玩好看,而且更貼近現實。
“實際上很多民間故事和傳說在社會上是流傳很廣的,怎么能把它轉化為現代的舞臺藝術,怎么能讓中國的民間故事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觀眾中產生影響,這是這部劇要探討的話題。 ”執導該劇的中國兒藝著名導演鐘浩如是說。他表示, 《月亮草》通過劇中主人公對寶物月亮草的追求,諷刺了好高騖遠,贊美了腳踏實地、勤勞務實。而劇中對神話故事的演繹,特別是其中豐富的想象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藝術手法,讓當代孩子對古老神話故事和人物有所思考,在諷刺幽默中尋找至善至美。
曾經在1993年版《月亮草》中擔任作曲的中國兒藝著名作曲家鄒野,此次再次擔任該劇作曲。他介紹,根據劇本的修改,該劇音樂全部重新創作,全劇30余首音樂貫穿始終。因為《月亮草》講的是發生在山東嶗山的民間喜劇故事,因此該劇的音樂創作采用很多山東民間音調,融入了山東呂劇的旋律。該劇也是鄒野在中國兒藝多年創作中民族風特別強的一部作品。在其民樂的創作里,不僅有二胡、琵琶、三弦、笛子、嗩吶,還有中國大鼓、中國小鼓、堂鼓、小京鑼、京劇鑼鼓等,在一部戲中用這么多種民族樂器,在中國兒藝的創作中并不多見。
作為一部輕松詼諧、恬靜淡雅的東方神話題材故事,創作中如何打造充滿東方審美的“仙味兒”視覺和亦真亦幻的夢幻場景,是主創們著重考慮和努力的方向。中國兒藝著名舞美設計馮磊擔任該劇舞美設計,他表示,此次設計的核心是返璞歸真,借鑒了中國畫的美學構圖,使用減法設計,以簡約、留白為主,用云、霧等富有詩意的非固態元素來講述這個神話故事,整體營造一個充滿詩意、行云流水的曼妙舞臺空間,讓觀眾走進劇場如同走進云山霧罩、帶著仙氣的自然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國兒藝還特邀曾擔任1993版《月亮草》導演、舞美設計的中國兒藝原副院長尚鴻佑,著名舞臺美術家苗培如擔任新版《月亮草》的顧問,為該劇的創排保駕護航。創排期間,尚鴻佑從劇本加工修改階段就開始介入,給予創作很多指導意見,苗培如在舞美設計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上也不斷出謀劃策。他們都表示,這部詼諧、幽默的兒童劇對主題的闡釋很明確,演員們的表演也很精彩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