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蕭乾揮灑武藝十八般
這本作品選,編選的是蕭乾先生在《人民日報》與《北京晚報》兩家副刊發表的作品。其中,選自北京晚報副刊的是三篇連載“雜憶”——《歐戰雜憶》《北京城雜憶》《“文革”雜憶》。
這三篇“雜憶”,是由時在北京晚報任編輯的李輝先生經手編發,并曾收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北京城雜憶》一書。除此之外的所有篇目,選自蕭乾先生1956年至1999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作品。
比起其他作者,蕭乾先生和《人民日報》副刊的淵源尤為深厚。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改版。當天的《致讀者》特別加以說明,報紙擴為八個版后,一般情況下,“第八版上半是帶文學性的副刊”。蕭乾先生就是在這時候受邀擔任人民日報副刊(“八版”)的顧問。
我的前輩、時在副刊任編輯的姜德明先生,曾在《“八版”顧問——為蕭乾文學生涯六十年作》一文(收入李輝編《副刊面面觀》)中回憶說,蕭乾先生這個顧問,并不是一般的名譽性的,而是每天上午都來坐班,真正深入《人民日報》副刊的,帶著年輕編輯訪問作者,在副刊的日常編務中還出了力。
盡管因為時局的變化,這段日子并不長,但在姜德明先生看來,“蕭乾在副刊當顧問的日子,一定非常愉快,也許是解放后他工作最順心的一段日子。因為不管他做過什么工作,得到過多么高的職位,從根本上說他應該是一位最理想的副刊編者或新聞記者”。
《蕭伯納二三事》《餐車里的美學》《初冬過三峽》……除了在副刊發表作品,他還以《人民日報》特約記者的身份,采寫發表了《鳳凰坡上的人們——訪問金縣友誼果園集體農莊》《萬里趕羊》等文章。許多作品的名字,應該還留在經歷過當年的人們的腦海里。
1957年6月1日蕭乾在《人民日報》發表《放心·容忍·人事工作》,是他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一個重點。
《蕭伯納二三事》是1956年改版、擔任副刊顧問后,蕭乾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第二年的6月1日,他發表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一文。此后,是長達二十余年的空白,直到1979年歸來,發表《往事三瞥》。
按時間線索梳理這些作品時,我不僅讀到了這些留在版面上的文章本身,還仿佛讀到了一個人在那些歲月里的身影、命運遭逢。文字有意義,時間本身,有時候也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也正因此,在編選過程中,我沒有把蕭乾先生的這些作品按發表場地分成兩部分,而是把三組“雜憶”按時間穿插到了相應位置中。這樣或許能讓讀者從時間的線索里讀到更豐裕的內容。
姜德明先生在回憶中說,“蕭乾還主張副刊編輯不能只做技術工作和組織工作,自己也要動筆,而且最好是十八般武藝全來得”。這本小冊子里的作品,無疑是他作為副刊編輯“十八般武藝全來得”的重要佐證之一。而蕭乾先生的這一觀點,對今天的副刊編輯們,又何嘗不適用呢?
1935年,蕭乾先生二十五歲,從燕京大學畢業,進入《大公報》,開始他的副刊編輯生涯。《大公報》的“文藝”副刊,是1930年代中國最受矚目的報紙副刊之一。這段歷史,和作為編輯的蕭乾先生密不可分。但他不僅是一位“最理想的副刊編輯”,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新聞記者。
1939年,他前往歐洲,成為《大公報》駐英特派記者,還隨軍成為西歐戰場上的戰地記者,戰后還曾前往美國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直至1946年回國。
與他豐富的副刊作品、令人矚目的副刊編輯經歷相比,他作為新聞記者的生涯光芒也不遑多讓。收入本書的《歐戰雜憶》就是記述他在歐洲戰場上的這段經歷。歐洲的這段經歷,也明顯深刻影響了他的創作。關于世界的篇章,在他的副刊作品中占了相當的比例。
時間把他的人生經歷、工作與寫作融為一體。滋味留在他和時間同行的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