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藝術發展的“記錄儀”“啄木鳥”和“瞭望哨” ——專家學者熱議中國文聯《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
《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編寫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8年5月出版
6月20日,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 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在中國文藝家之家舉辦出版發布座談會。 《報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展示2017中國藝術發展總體狀況及戲劇、電影、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電視、文藝評論等各藝術門類一年來的發展成就與特點,直面問題,展望趨勢,較好呈現了2017年度中國文藝發展的全貌。
作為中國文聯的重大出版項目和重要工作品牌,中國藝術年度發展報告自2012年以來接連出版發行,以翔實的數據、典型的事例、科學的分析、準確的研判,系統反映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的狀況、成就、問題和特點,展現中國藝術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新氣象、新進步,成為展示我國文藝發展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成為推動中國藝術發展的“記錄儀”“啄木鳥”和“瞭望哨” ,產生廣泛影響,深受學界好評。 《 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編寫工作自2017年9月上旬啟動,匯聚各全國文藝家協會內部專業委員會、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力量,分總論、各藝術門類分報告與大事記三部分,共計35萬字,正如其“前言”中所述, 《 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更加注重追求報告的學術性,堅持專業性與系統性,體現原創性與時代性。“報告不是素材的平面堆積,也不是對現象的靜態描摹,而是注重思考和評析,希望能由表及里、逐層剖析,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力圖發現問題的本質,敏銳把握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的脈搏。 ”
《報告》編寫并非易事。以電影為例,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饒曙光介紹道,編寫中秉承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要有較高的站位,以專業的態度和較高的藝術水準,以客觀公正為準則,認真總結一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電影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思考新時代中國電影進一步和持續繁榮發展的方向。他表示,“ 《報告》為社會各界觀察中國藝術年度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視角,也成為各級文藝主管部門、各類文藝團體研究機構和藝術從業者的重要參考,有助于我們認清文藝發展形勢,從而擺正文藝工作者的位置,明確我們藝術家肩上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已參與中國藝術年度發展報告的撰寫工作三年,在她看來,年度綜述是對門類藝術在一年中發展的史論總結,需要扎實的作品梳理和文獻調研。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以史論的歷史眼光,對當下媒介生態的共識進行把握,以此建構起梳理總結與分析的橫縱參照系,并概括出年度門類藝術的代表性作品、發展狀況、主要藝術特色、文化價值及產業走勢,在此基礎上對今后發展做出研判與展望,提出整改策略,克服癥結,糾偏補足,以利于今后更好的發展。
《報告》獲得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王次炤總結了《報告》 “音樂篇”的特點,認為《報告》主題思想明確,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國家大政方針,總結全面,數據翔實,表述嚴謹,思考和建議有一定的高度。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黨委書記彭文祥認為, 《報告》是一種高屋建瓴地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勾勒與掃描,以開闊的視野對2017年我國文藝事業主要特點和2018年發展趨勢做出總結和分析,立足藝術實踐,進行理論闡釋和深化,對廣大讀者了解當代中國藝術有指引作用。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指出《報告》 “戲劇篇”涉獵廣,細節豐富,有深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平認為, 《報告》全、細、精,基本情況、現象與思潮、活動交流、問題建議、大事記等等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并且不止是一種記錄,而是將記錄與研究相結合,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他表示,“2012年開始每一本中國藝術年度發展報告,可以說是我們藝術發展從創作到理論的一塊塊‘界石’ ,對后來的研究者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