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何為
中國新詩已走過百年歷程,這一路走來,既是曲折和坎坷的,又是求真和奮進的,留下了豐富的經驗,也帶來深刻的教訓。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詩壇,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詩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風格流派的多樣性、藝術追求的多元性、審美觀念的豐富性、價值觀念的多向性已基本成為文壇共識。”(王雅清《文體意識的張揚》)作為當下詩歌創作多元化中的一元,現實主義傳統長期以來處于主要地位。
在討論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何為之前,不妨先對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進行一個簡要的梳理。
首先,改革開放前30年的詩歌創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現實主義詩歌創作占據主導地位,其主流“應該說是正確地堅持了唯物論的反映論的原則,堅持了詩歌與生活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吳歡章《應該正確對待我國當代詩歌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這一時期,除了成長于革命戰爭年代的老一輩現實主義詩人郭沫若、艾青、賀敬之、郭小川、臧克家、馮至、公劉等仍然活躍于詩壇,還涌現了諸如李季、嚴陣(閻桂青)、阮章競、未央(章開明)、邵燕祥、劉鎮、黃聲孝、李學鰲、孫友田、鄭成義、王老九等一批現實主義詩人。
其次,改革開放后30年的詩歌創作,對以往詩歌的歷史性變異充滿了嚴峻的質疑和反思,對撲面而來的春天解凍的暖意,則充滿了再生的喜悅。上個世紀70年代末,葉延濱、流沙河、雷抒雁、傅天琳、吉狄馬加、韓作榮、張新泉、張學夢、李小雨等詩人,以《詩刊》《星星》等刊物為主要平臺,形成了“新現實主義”詩派。但幾乎在同一時期,“朦朧詩”開始興起并席卷中國詩壇。這期間涉及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看待“革命現實主義”傳統。當時,關于現實主義的爭論再度興起,許多從“原則”走向藝術的詩歌批評家的某些單線發展和固化模式等認識不利于詩歌創作發展。于是,剛剛回歸的現實主義失去了主流地位,而成為詩歌創作多元中的一元。朦朧詩后先鋒詩潮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再次造訪中國詩壇,詩歌創作極富個性化,不同的詩學主張亦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當然,這些詩學主張不僅僅體現在觀念、形式、手法和趣味的不同,還表現在詩人生活的方式、對待詩歌的方式、創作詩歌的方式都有著根本不同。詩歌領域和詩歌本身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寫作主體——詩人、詩歌創作日益多樣化。
第三,當下的詩歌創作,“隨著先鋒文學整體退潮,現實主義全面回歸”。(蔡家園《反思“非虛構”寫作》)特別是2015年,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非虛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現實主義再次回歸正宗地位提供了一個有力推手。因了“非虛構”沒有固定的文本模式,隨著“非虛構”逐漸跳出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的范疇而運用到小說等其他文體創作,有詩人提出“非虛構詩歌”寫作。對于“非虛構詩歌”寫作,筆者認為值得商榷,盡管“非虛構”就是“真實”,而“真實”是“現實主義”的一個核心概念,但“現實主義”并不等于“非虛構”。在這里,筆者比較贊同評論家蔡家園的觀點:“‘非虛構’掙脫既有的文學邏輯鏈條,試圖通過強化‘真實性’來正本清源,重新審視文學與生活、作家與生活的關系,回歸現實主義文學‘開放’和‘無邊’的本意,在更完整的意義上激活文學的生命與能量。”的確,在當今中國,新時代詩人必然會產生新時代的思想和模式,也必然會產生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這是文化的需要,也是價值的期待。
基于以上簡要梳理后的認識,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當何為?
筆者認為,現實主義詩歌應該表現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這不僅是新時代對詩人創作方向的定位,更是現實社會對新時代的文化要求和價值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特別強調:“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詩歌屬于人民,這一點毋庸置疑。此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要求我們的詩人及時介入新時代的現實生活,加強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在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提高詩歌創作質量。
一如別林斯基所言:“詩歌是生活的表現”,我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把握寫作對象,不是單純地描寫現實生活的本身,而是立足現實提取精神層面的感受和體驗,讓詩歌呈現出一個真、善、美的意蘊。如此,“對心靈與現實兩個世界的溝通融合也利于詩人找準個人與時代的情志共振點,在個人化觀照中傳遞社會現實的非個人化的內涵。”(羅振亞《20世紀中國先鋒詩潮》)
中國作協每年組織實施的定點深入生活項目,以及各省市地方文聯、作協、詩歌學會、文化部門組織的豐富多彩的采風活動,可以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捕捉到許多新的詩意,對加強現實題材的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我工作和生活的南昌來說,近些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南昌市詩歌學會聯合地方媒體組織的“詩歌下基層”系列活動還成為當地的詩歌創作品牌。其詩歌作品,都是聚焦現實,以人民為中心去審美觀照當地的文化和生活,這些創作所呈現的現實主義精神,是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主要特色。成功創作現實主義詩歌,離不開一個最關鍵的內部因素,那就是詩人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素質、知識積累、審美觀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會在詩人的靈魂深處產生一個巨大的地域文化、現實主義精神氣場以及想象空間,進而融入詩人對現實生活中的自然、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內心感受,從而對當地獨特的根性文化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意義挖掘,并以此為詩歌創作的基礎,在吸收和借鑒新時代先進文化的輔助上,從單維度向多維度展開漢語表達,在語言深處呈現出濃密的當地文化和生活氣息。
綜上所述,無論是用何種方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都可以為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靈感。
“因為每一位詩人在同一物上的感覺不是千篇一律的,應有他們獨特的藝術感受。作為一位詩人,在感覺上也不是原始的、空白的、無文化的,應取決于詩人自身的充實、完善和修養,這種感覺在詩歌作品的內容和價值上就會鮮明地反映出詩人的全部人格、智慧和情感。”當然,也有一些創作素材是只有在深入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才能獲取到的。正如郭怡孮所說:“這是特定的時空、環境與你的感受和情緒構成了某種審美契機,觸發了情思的有感而發。這是彼時地難以獲得的,這是當時情感的物質顯現,是極為寶貴的。”特定的情境,促使詩人注意到生活中那種潛在意識和智慧的蘇醒,靈感襲來思如泉涌般對生活直覺與創作形式進行把握。
當然,在這個多元化且新舊轉換循環并存的新時代,詩歌正處于語境建構之中一種奇特且微妙的“無名之境”。對于詩歌創作尚有模糊認識的許多詩人來說,無法將自己的觀點凌駕于他人之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要防止典型的純個人化傾向,詩歌創作應該實現內心思考與時代現實融合統一,并建構積極的精神主旨和文化內涵——現實主義詩歌體現的情感境界,應該是新時代詩人精神世界的凝縮與感性顯現,作品透溢出來的當是真情實感,內蘊彌漫著真、善、美的氣息。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既要充溢著對新時代生活的期盼與奮爭,飽含深情地擁抱腳下的那塊土地,尋覓、開掘、透視、超越,借助新時代的一些重大現實題材的抒寫,孜孜追求在更新更深的層次上準確傳神地再現新時代國人命運的歷史性變化,從而描繪出深沉而多維的社會現象,探究更加遼闊的人性升華;也要以新的觀念和視點,對新時代新的生活進行深邃細致的體察,把藝術的解剖刀端直探入生活的腹地,捕捉那些最能集中反映和透視現實生活的事件,同時不失分寸地將這種生活置于新時代大背景的漩渦中心滌蕩。在藝術的搖曳中,把現實社會的蠕動、裂變、衍進,真實可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何為?詩人如何創作出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經典之作……這一系列問題是我們當下每一位詩歌創作者在現實中需要做出的思考和回答。也許,并不是每一位詩人都會有所作為,但新時代現實主義詩歌一定會大有作為。只要這個夢還在,我們的追求就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