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敢為時代做藝術代言 ——記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
6月8日,“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不僅是美術界的一次綜合性大展,也是青年美術工作者的一次群英會,是對我國青年美術創作成果的一次檢閱。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從1957年創辦,已成功舉辦了五屆,時間跨越60余年。“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參展青年幾乎都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們的成長也伴隨著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正如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里在開幕式上所言,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的舉辦讓每個歷史時期的青年美術家獲得了嶄露頭角的機遇,他們脫穎而出,不僅使他們成為每個歷史時期的藝術代言人,他們的作品也構成了新中國美術史最有先鋒色彩的時代經典。
根植于現實社會
本屆展覽的入展作品從12030件投稿中經組委會評委遴選而出,包含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粉畫、漆畫、插圖·連環畫、綜合材料繪畫8個類別,共計387件,其中46件作品為“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展區直送作品,獲得參評資格。
從參展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美術家的創作主題很廣泛——工業、農業、科技、軍事,以及新農村建設等均有涉獵。比如張眾的中國畫《北京新機場·筑夢英雄志》對建設者的歌頌,作者在傳統繪畫表現語言的基礎上大量借鑒雕塑手法,在空間與均衡、質感與量感的對比中烘托出了筑夢英雄的崇高之感。觀者還可以在沈曉明的中國畫《曦風》中,看到消防官兵們為保護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在張靜的中國畫《中國速度》中,動車組列車帶來的是作者對國家科技騰飛的禮贊。還有很多作品是青年美術家深入基層采風所得,比如陳留的水彩粉畫《禮贊·大地》 、周濤的中國畫《婚禮》 、馬建茂的油畫《古鎮余暉》等,青年人走進藏族聚居區、彝族聚居區等少數民族地區體會當地風貌,走進田間地頭體驗農桑,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青年人對現實的積極態度。
還有一些作品在繪畫語言上的大膽創新也頗受關注,比如,李朋幫的中國畫《陌上花開》 ,魏惠東的綜合材料《當莊子遇見卡夫卡》 。而雕塑《冰上飛翔》表現兩位花樣滑冰運動員,猶如一個舒展身姿的舞者,作者王衍達采用不銹鋼材質結合雕塑的人體曲線及空間環境產生細膩而又豐富的變化,獨具形式美感。
他們的創作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他們的創新也深扎于改革開放40年來的現實社會,真切地傳遞出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溫度。在一些作品中,青年美術家表達了對當代社會的思考——共享單車的無序、地鐵里的上班族對手機的過分關注,都成為畫家關注的對象。在參展作品中,觀眾能感受到年輕畫家積極的一面,也同樣可以看到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對當下生活的無奈。
徐里在觀展后表示,這一批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開放、包容、有朝氣、視野開闊,且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學習、研究、探索,在作品當中呈現出來的中國精神、中國境界,以及獨特的審美追求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主題內容還是形式語言探索都有一定的拓展,年輕人的創新意識很強,每一個畫家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年輕人要敢想敢干
在此次展覽舉辦之前, 2017年11月中國美協組織了“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創作培訓班,邀請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創作實力的青年美術家集中進行創作研討和草圖觀摩學習,聘請專家進行創作指導,并組織學員到北京新機場航站樓、京張高鐵工程官廳水庫特大橋和八達嶺隧道等施工現場采風收集素材。林立的高樓、快速的高鐵無不彰顯著改革開放40年來祖國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