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講述者
隨著互聯網推動廣電產業生態帶來巨大改變,電視媒介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守正出奇,做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講述者,成為本屆上海電視節首個論壇所探討的話題。
“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緊密關注當下生活,聚焦群眾真情實感,一定是我們產生社會影響力的引擎。”參與論壇的業內人士認為,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新時代,電視媒介必須承擔起文化傳播的使命,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
面對平臺激增而來的多樣選擇,節目如何創新成為關注點。理論類電視節目《馬克思是對的》憑借令人耳目一新的內容呈現方式,獲得極高的收視率。節目讓理論專家與大學生坐進“階梯教室”,通過問答、對話,展現馬克思的生平以及其核心理論。而動畫、短片、圖片和詩朗誦等多種表達形式的運用,更豐富了這檔節目的層次。正是這樣的創新表達,讓“理論節目”獲得了巨大的市場認可。
“立足現實”是這場論壇的高頻詞。近年,一批現實題材電視作品強勢回歸,這些作品不僅題材寫實,還有對大時代的真實刻畫,對人性的細膩發掘。
曾經,國產電視節目一度“花錢”出海——在海外進行“點狀”投放。比如,在部分中國游客入住率較高的美國賓館,打開電視會看到一些國內的節目,但影響力十分有限。如今,不少國產影視作品被海外媒介平臺主動簽約、購買、播放,實現了真正的“走出去”。有專家直言,這些年,中國電視節目正經歷從“送出去”到“賣出去”的轉變,而這背后,正是內容制作理念的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