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1928年8月8日 《申報》刊登《上海珈琲》一文,文章作者稱自己在這家咖啡店里遇到了龔冰廬、魯迅、郁達夫、孟超、潘漢年、葉靈鳳等 “今日文藝界上的名人”。見此,郁達夫和魯迅馬上撰文予以澄清。郁達夫在《語絲》“隨感錄”欄目發表《革命廣告》一文,聲明 “這一個不革命的小資產階級郁達夫……對于奢華費錢的咖啡館,絕跡不敢進去”。緊跟著郁達夫的短文后面是一則 《魯迅附記》,附記中寫道:
這樣的樂園,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學家,要年青貌美、齒白唇紅,如潘漢年葉靈鳳輩,這才是天生的文豪,樂園的材料……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你看這里面不很有些在前線的文豪么,我卻是“落伍者”,決不會坐在一屋子里的。
這則附記收入《三閑集》時改題為《革命咖啡店》,成為魯迅與創造社及上海灘文人論戰的又一名篇。
那么,魯迅筆下的這家“革命咖啡店”到底是哪一家?
《魯迅全集》的注釋卻有些“朦朧”,僅注明此文針對《申報》上的《上海珈琲》一文,對這家咖啡店的情況卻沒有進一步說明。查《魯迅全集》書信卷,1928年 8月15日魯迅致章廷謙的信中亦提到此事:
創造社開了咖啡店,宣傳“在那里面,可以遇見魯迅郁達夫”,不遠在《語絲》上,我們就要訂正。田漢也開咖啡店,廣告云,有“了解文學趣味之女侍”,一伙女侍,在店里和飲客大談文學、思想,好不肉麻煞人也。
在這封信中,魯迅明確提到是創造社開的咖啡店。因此,《魯迅全集》中又做了這樣的注釋:“當時創造社某些成員曾開設咖啡店,如張資平的‘文藝咖啡座’、周全平的‘西門咖啡店’等。”這個表述也很含糊。根據1930年3月 10日出版的《出版月刊》第 3號刊登的 《西門咖啡座消息》可知,這家店是周全平開的,1930年2月才開業,顯然不是魯迅所指的那家咖啡店。
其實,根據全集注釋提供的線索,查閱《申報》及《語絲》刊登的相關文章,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在《革命咖啡店》中,魯迅抄了一段“革命咖啡店的革命底廣告式文字”,這段文字源于《申報》上的《上海珈琲》一文,這篇文章對這家咖啡店的名稱和地點都有交代:
上海的珈琲店永遠是太凈俗了。上海的茶館永遠是提鳥籠、抽水煙朋友們的俱樂部。雖則若谷先生曾經介紹過巴爾干珈琲店,昨天直先生又介紹了新雅,但總不是我們理想的文藝家及愛好文藝的青年們聚談的地方。但是讀者們,我卻發現了這樣一家我們所理想的樂園,我一共去了兩次,我在那里遇見了我們今日文藝界上的名人龔冰廬、魯迅、郁達夫等,并且認識了孟超、潘漢年、葉靈鳳等……這一家珈琲店名為“上海珈琲”,在所謂神秘之街的北四川路上,并且就在 “新雅茶室”的隔壁。我們渴望著文藝珈琲店的實現的諸同志,一定會歡迎我這一則小小的報告的罷。
所以,《上海珈琲》的標題,并非泛指上海灘的咖啡館,而是特指創造社新開的咖啡店,店名即為“上海珈琲”(日語“咖啡”寫作“珈琲”)。新雅茶室位于四川北路虬江支路口,“上海珈琲”和“新雅茶室”緊鄰。當時的虹口,有不少日本人、俄國人開設的酒吧間、咖啡館、舞廳等,是繼四馬路之后新崛起的娛樂消遣場所,也被視為法租界霞飛路波西米亞情調的延伸。《上海珈琲》的作者顯然也是出于這樣一種趣味,向讀者介紹滬上出現的這第一家“文藝咖啡店”。
此文作者署名“慎之”,不知是哪一位的筆名。自1925年9月22日起,《申報》辟有“藝術界”欄目,朱應鵬任主編,張若谷、汪倜然、查士元、查士驥等都是該欄目撰稿人。自1928年8月6日起,在《申報》“藝術界”欄目下專門辟了一個“珈琲座”,該欄目下先后發表了《張若谷與珈琲》(直)、《臘丁區“波西米亞人的生活”》(復)、《上 海 珈 琲 》(慎 之 )、《忒 珈 欽谷——霞飛路俄國珈琲店小坐速記》(若谷)、《從郁達夫說到珈琲店一女侍》(若谷)、《珈琲店的女侍》(梧)……這些小品文在 “咖啡”這一舶來品上做足了文章,顯示了當時洋場文人的趣味所在。魯迅和郁達夫認為《上海珈琲》一文是創造社做的廣告,但從行文看,作者未必一定是創造社人士,因為這位“慎之”似乎全然不了解創造社與魯迅、郁達夫之間緊張對立的關系。
對這個咖啡店,鄭伯奇后來的回憶文章里曾提到過一筆:“我在創造社中是分管總務的,創造社的那個咖啡館就是我經辦的,開辦時間約在與魯迅論戰期間,名稱叫上海咖啡店,記得開張后去喝咖啡的人很多。當時上海還有一個公啡咖啡館,好像是外國人開的,左聯成立后開會可能就是在這個咖啡館,因為這個地方一般中國人是不去的,外國人對喝咖啡的人又不注意,比較安全。在我的記憶里好像沒有在創造社的上海咖啡館里開過什么會。”
馬國亮的 《咖啡》一文里說“上海珈琲”是張資平所開,這一說法被很多人引用。1928年5月成仿吾離開后,張資平是創造社的實際負責人,因此這么說也未嘗不可,但不盡準確。1928年7月創造社出版部遷至上海北四川路老靶子路北首51號,開設出版部并在樓上兼營咖啡店。這間“上海珈琲”屬于創造社出版部名下,是以創造社的名義開的,不能說是張資平個人的。
創造社后期,一方面因出版左翼進步書籍而一再遭到當局查封,另一方面內部人事糾葛不斷,出于種種考慮,出版部在遷移到四川北路虬江路后,順應潮流開設咖啡店。此舉既能緩解經濟壓力,又能吸引滬上文人駐足,一舉兩得。然而《申報》上“慎之”的介紹文章,把論爭對手魯迅和郁達夫拉扯進來,結果引來一頓無情的嘲諷。由于無法查明“慎之”的身份,因此很難說這究竟是創造社有意為之的廣告,還是這位作者不明情況,無端多事而捅了馬蜂窩。
我們知道創造社最終被查封是在1929年2月,但被查封的原因卻不明。1929年2月5日 《申報》第十五版刊登一則 《大學教員與女招待沖突》的報道,發生沖突的地點正是四川北路口的 “上海珈琲店”。當時滬上一些報紙對“上海珈琲店”女侍風波進行了添油加醋、無中生有的報道,而創造社也恰在此時被查封,不能不讓人感到二者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