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報告》的諍言
日前發表的《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直言目前文藝界存在的問題:一些創作者琢磨上級領導的喜好、傾向,熱衷于表現局部的、表面的現實;曲藝在當代的發展,基本墮入惡性循環;市場發展慢一點未必是壞事,適當降溫會引起對電影質量提高的反思;在資本熱錢、契約精神、職業操守、個體自律等因素中,關鍵還是專業編劇匱乏,作品的局限源于創作者的局限;影視笑點尷尬、劇情浮夸,有佳句無佳章等。
應該說,近年來文藝發展成就有目共睹,這個報告好就好在不僅指出了當前的藝術發展成就,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藝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如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都是文藝界存在的積弊,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使繁榮的文藝界也出現了泡沫。
更可貴的是,這個報告不僅指出了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更研判了藝術發展的趨勢與走向,為文藝發展建言獻策,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辦法。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不要因為沒有藝術才華就怪罪題材不好。摔跤是個冷門題材,但是印度拍出來的《摔跤吧爸爸》就有高票房。”“什么是好節目,什么是差節目?很簡單,你給不給自己的孩子看是一個重要考量。”
現在有一種說法,把好影視節目叫良心之作。其實題材無優劣,關鍵在于如何詮釋。如果真想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像自己養兒育女一樣精心負責,做出好作品的幾率當然會更大。其實很多藝術工作者都懂這個道理,只是不愿意殫精竭慮地為藝術獻身,不舍得出汗去精心打磨作品。而且,有時也確實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了一些問題的癥結,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在綜藝節目的創作上,鼓勵“小大正”: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文藝不能不反映存在的問題,但也要注意“破窗效應”:只有反映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反映問題才是正能量的。在這個意義上,建言比諍言更加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