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40年美術創作碩果是為了更好地“再出發”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藏優秀作品展”引發思考
《萬國風采耀浦江》長卷(局部),2010年。(上海中國畫院供圖)
方增先的《家鄉的板凳龍》、施大畏的《老鄉》、張培成的《與大師相會》、盧輔圣的《九域》、韓碩的《天下事》、馬小娟的《唱得山歌落滿坡》……近日于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揭幕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藏優秀作品展”上,畫院百余位畫家的近兩百幅力作難能可貴地集結在一起。其中不少作品是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已經沉淀為美術史上的經典。
改革開放究竟給我們的美術創作帶來了什么?比一幅幅具體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思路、觀念方面的一種拓寬,藝術家們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青春煥發、思想開放、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告訴記者,這個展覽是畫院“六十年再出發”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接下來我們要‘再出發’,以新的思路面對新的發展”。
站在傳統的基石上,不斷開拓水墨的疆界
匯集在此次展覽中的近兩百幅作品,幾乎串起改革開放這些年間的國畫發展史,這是畫院歷經改革開放浪潮所取得的美術創作碩果。
2.35米見方的 《家鄉的板凳龍》,算得上方增先用積墨法畫人物的代表作。畫中描繪的是浙江山村元宵節特有的龍燈表演,壯碩樸實的農民扛著板凳組成龍身,跟著竹編的大龍頭載歌載舞。寬2米、高5米的《中華魂——黃河在咆哮》,是楊正新將歷史記憶與現實場景交融在一起的力作。1990年代第二次去壺口黃河寫生歸來后,藝術家創作了這幅作品,從自然形態中抽離出線條、墨塊,寥寥數筆勾勒出巍巍山巒的勁挺聳立,隨筆勢帶出皴點,充滿動感。曾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金獎的《熱血》,堪稱韓碩用寫意性筆墨創作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是 “七君子”在抗日救亡時期表現出的飛揚意氣。
各種現代的藝術手段都被藝術家大膽“拿來”,融入國畫的肌理,它們共同構筑起當下水墨的多元化張力。比如,張桂銘的《青蓮》有著與現代抽象繪畫相近的審美意趣;蔡廣斌的《自拍 No.25》創造了一種名為“水墨影像”的表現方式;劉進安的《靜物》有意削弱造型的表達,強調直率的筆墨;申少君的《紅日》帶有西方現代的構成方式、造型方式。
“改革開放給畫家們提供前所未有的創作空間和展示的平臺。回望這幾十年,我們的創作與這個時代、這座城市緊密相連。”參展畫家朱新昌告訴記者。
此次展覽特別以“歷史的回眸”板塊,致敬畫院自1956年籌備建院至改革開放之前這段時日前輩畫師們鋪就的創新基石。程十發《歌唱祖國的春天》、豐子愷《飲水思源》、謝之光《萬噸水壓機》等精品都云集在這里,讓人們看到藝術家們歷經時代變遷更加深入接觸現實生活的藝術探索。
開門辦院,畫家們愈加明確藝術創作的初心
精彩的作品背后,是開放的視野。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中國畫院經歷了文化體制改革,開拓思路。比如開展中青年藝術沙龍,創辦書畫高級研修班,通過專家講座、社會實踐、下生活寫生,讓藝術家走出藝術的象牙塔,深入生活,拓展視野,思考問題。
記者留意到,呈現在此次展覽中的畫作,有相當一部分出自優秀的外地畫家。周思聰創作于1980年代的《雨中少女》,將傳統花鳥畫的筆墨處理方式引入人物畫創作中,形淺淺而意悠遠。田黎明的《起云高士》,則讓人們看到藝術家在傳統“沒骨法”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融染法”與獨具個人體驗的 “連體法”“圍墨法”等中國畫水墨表現方式。這些作品能被上海觀眾看到,得益于畫院把外地畫家“請進來”的舉措——早在十幾年前,時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的程十發就大膽聘用了十幾位出類拔萃的外地畫家,來指導畫院中青年畫家的創作,也帶來了全國的美術精品。
八年前畫院17位青年畫家為上海世博會集體創作的長卷 《萬國風采耀浦江》,出現在此次展覽。這幅畫高0.47米、寬21米,采用的是風俗畫的傳統形式,描繪了浦江兩岸世博園區的萬國建筑與各色游人,創作歷時兩個月完成,刻畫精細。
當年的青年畫家,今天已成長為畫壇的中堅力量。他們之中的不少名字,就出現在此次展覽中的中華創世神話繪本展示區。這一系列創作,是正在推進的“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的組成部分,以30種連環畫系統著力梳理中華文明浩瀚的源頭。畫家洪健同時參加了這兩個創作項目,他說:“通過與一群畫家創作世博長卷,跑實地收集素材,或是在大畫室里埋頭作畫,我們都為能有幸以繪畫來表現世博會而感到自豪。而在神話連環畫創作過程中,盡可能查找更多、更豐富的相關資料,盡量畫出文字以外的某些內涵并使畫面連貫,自己更深入了解了一次中華文明瑰寶。”這些年,畫院就是這樣不斷以藝術創作項目的方式給藝術家提供創作空間,同時也讓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漸漸明晰自己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