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布衣省長”的人格魅力《尕布龍》開啟全國巡演之路
一部劇,幾十場演出,千人感動,萬分震撼。從4月5日開始,大型秦腔現代戲《尕布龍》開啟了在江蘇、青海、寧夏等多個省份10余座城市的巡演之路,在為期1個半月的時間內,共演出了28場。
《尕布龍》是根據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已故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的先進事跡創作的劇目。2016年7月31日,歷時半年多的創編,西寧藝術劇院將該劇搬上舞臺,在青海大劇院進行了首演。
該劇由“牧民房”“抗雪災”“搞綠化”3個章節組成,以“收病人為民公仆”“抗雪災搶險救人”“反腐敗挽救鄉長”“落虧欠情系妻女”“南北山獻身綠化”等故事串聯全場。該劇通過舞臺戲曲特有的表現形式,展現了尕布龍“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共產黨員品格,映射出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無私奉獻和一心為民、廉潔自律的光輝形象,是對青海省各族干部群眾無畏擔當、迎難而上精神的真實寫照。
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王曉說:“《尕布龍》以專業水準、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演職人員的敬業精神教育他人、傳承尕布龍精神的同時,在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青海工作提出‘四個扎扎實實’: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實實加強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扎實推進‘四個轉變’(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轉變,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的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加快建設幸福西寧的實踐中,傳播了正能量,唱出了好聲音。”
“幾十年來,在我國的文藝舞臺上,從雷鋒到田青春,反映各行各業服務群眾的先進模范人物的劇目不計其數;從焦裕祿到孔繁森,歌頌黨的各級干部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劇目也層出不窮。但像尕布龍那樣,身為省部級領導干部,卻在最底層的農牧民面前俯首甘為孺子牛,不端絲毫身架、不謀絲毫私利、把自己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農牧民群眾的,還很少看到。”該劇導演、上海越劇院藝術總監胡勖說,“我們二度創作的全部努力,在于把真人真事做真、做實,使觀眾相信其真、感受其實,這是本劇創作的價值所在,也是難度所在。”
去年,《尕布龍》成功入選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以及由中宣部、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并代表青海省參加了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獲得了各界觀眾和黨員干部群眾的廣泛好評。
巡演期間,工作組在每個演出城市的劇院放置了城市風光展架,播放西寧城市宣傳片,發放“幸福西寧·城市之歌”原創歌曲宣傳光盤,讓各地觀眾進一步認知西寧、了解西寧、向往西寧;圍繞“展示非遺魅力,宣傳幸福西寧”的主題,從青海現有的82項各級非遺項目中,篩選出西寧刺繡、西寧絲毛掛毯、唐卡、湟中農民畫4個項目的傳承人現場展示,讓當地觀眾與非遺項目零距離接觸,展示西寧的文藝特色和文化魅力,提高大美青海、涼爽西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