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助力扶貧攻堅 書寫生動中國故事
精準扶貧是當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在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和艱苦奮戰中,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鄉村面貌日新月異。這些正在“進行時”的鄉村巨變與時代新變,都被作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寫在筆下,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主戰場,講述脫貧攻堅故事,塑造脫貧攻堅典型,記錄脫貧攻堅實踐,以文學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助推脫貧攻堅。
各級作協助力扶貧攻堅取得扎實成果
中國作協對扶貧攻堅工作高度重視,將對扶貧工作的支持列入每年的工作安排,進行重點研究、積極推進,在干部定點扶貧掛職鍛煉、組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重點作品扶持等方面建立機制、強化措施,重視實效,取得扎實成果。廣大作家積極響應,深入基層,深入少數民族邊遠山區,以文學書寫各地脫貧致富的故事和人民的昂揚精神風貌。中國作協所屬各報刊社網策劃相關選題,組織專門欄目,推出了一批扶貧題材的重點作品。例如,《人民文學》推出王宏甲的《塘約道路》、彭學明的《人間正是艷陽天》、馬平的《高腔》,《中國作家》推出何建明的《山神》、李朝全的《國家書房》、李春雷的《妮妮下鄉》、賀享雍的《大國扶貧》、鄭旺盛的《莊嚴的承諾》,《民族文學》推出王華的《在路上》、鄧毅的《山路帶我回家》、周建新的《錢為誰而余》等一系列扶貧題材小說和報告文學。《詩刊》也推出了一批扶貧題材優秀詩作。為了更好地以文學反映扶貧攻堅工作,今年中國作協在定點深入生活項目中專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題”,相信會有更多的作家以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人民的偉大實踐之中,寫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與此同時,各地作協也同樣聚焦扶貧攻堅工作,文學扶貧活動方興未艾,取得扎實成果。四川省作協組織實施以“文學公益捐贈”、“文學志愿服務”、“文學精品扶貧”為內容的“萬千百十”文學扶貧活動。該活動持續時間長達4年,截至目前,四川省各級各地作協組織作家采訪創作1000余人次,舉辦主題文學創作講座100余場次,組織作家捐贈書籍13000余冊。有500余篇(首)反映脫貧攻堅主題的文學作品相繼在全國重點文學報刊上發表。
湖南省作協和湖南日報社、湖南省文聯、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以“夢圓2020”為主題的文學征文活動,征文主題是“反映湖南加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步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實現小康的偉大實踐”,鼓勵廣大作家投身三湘四水,親臨扶貧開發一線,創作出反映湖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優秀作品。貴州省作協主辦了全國名家“詩寫貴州脫貧攻堅”之“紫云精氣神”系列活動。來自全國的26位詩人作家走進麻山腹地紫云采訪,創作出一批詩歌作品,充分展示了貴州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精氣神。
陜西、湖北、云南、山西、甘肅等地作協和金融作協開展“扶貧攻堅、扶貧扶志、扶貧扶智”、“荊楚作家走鄉村”、“見證跨越——中國作家貢山行”、“作家走進山西萬榮、嵐縣”等主題采訪創作活動,組織作家走進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戶。作家們進村入戶深入采訪,潛心創作了一批反映精準扶貧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的精品力作。
作家深入生活,記錄人民奮斗歷程
為了書寫人民脫貧攻堅的故事,廣大作家深入人民奮斗的現場,積極采訪、收集創作素材。作家阿來長期行走在故鄉阿壩的藏族地區,與父老鄉親們甘苦與共,寫出了一系列扎實沉靜、接地氣的文學作品。作家王宏甲近兩年深入全國60多個縣、100多個村采訪,關注農村改革和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創作出報告文學《塘約道路》。《塘約道路》以一個當下貧困村里普通老百姓脫貧的動人故事,為我們塑造了人民的群像、英雄的畫卷。
作家趙瑜為完成《焦裕祿和他的兒女們》的寫作,走遍了蘭考大地,遍訪了蘭考曾經和焦裕祿有過接觸的干部百姓,書寫蘭考人民走過的不平凡的旅程。作家紅日親自參與到基層扶貧中,扎扎實實幫扶,并將40多萬字的見聞錄經過整理、提純和藝術加工,創作了15萬字的長篇小說《駐村筆記》。作品通過“第一書記”——“我”的所見所思,展現了一幅如火如荼的扶貧畫面。
作家紀紅建深入全國38個縣202個村莊實地采訪,獲取了大量中國扶貧脫貧的第一手資料,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鄉村國是》,對精準扶貧和產業扶貧的路徑和規律做出形象化敘述。作家楊永康深入云南省貢山縣,進行長期的生活體驗,以書寫獨龍族人民的脫貧故事。作家劉光富自2013年以來,先后深入到烏蒙山區的80余個鄉鎮、100余個村,與基層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體驗勞動生活,先后完成多部扶貧題材的電影劇本、散文集和報告文學。
作家們還積極參與當地的文化建設。作家曾哲多次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并出資幫助當地人改善辦學條件。他參與了云南獨龍江畔的“雄當俊玉小學”、新疆阿克陶縣的“清華紫光紫荊小學”、西藏洛扎縣的“曲奧圖書館”等的建設,為當地孩子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以文學的形式描繪脫貧攻堅事業
廣大作家以文學的形式記錄脫貧攻堅工作,用藝術的創造描繪脫貧攻堅事業,用滿腔的熱情歌頌脫貧攻堅典型。
作家歐陽黔森的《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書寫革命老區花茂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下努力奮斗,成為精準脫貧的典范;《報得三春暉》寫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畢節扶貧工作的關懷,以及當地人民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作家龍寧英創作的《逐夢——湘西扶貧紀事》表現了湘西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于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之后,發生的許許多多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感人故事。
作家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山神》書寫了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黃大發。這位來自貴州大山深處的好支書,以他持之以恒帶領鄉親脫貧攻堅的舉動,贏得了人們發自內心的敬重和欽佩。另一部作品《時代大決戰——貴州畢節精準扶貧紀實》全景展現了恒大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通過各種精準扶貧措施助力畢節全市打贏整體脫貧攻堅戰的故事。
在四川的“萬千百十”文學扶貧活動中,涌現了很多作品。2017年9月24日,“喜迎黨的十九大·四川省脫貧攻堅文學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馬平的中篇小說《高腔》、李明春的中篇小說《山盟》和劉裕國、鄭赤鷹的長篇報告文學《通江水暖》給予肯定,認為這3部作品如實而生動地記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貧困地區在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偉大實踐中發生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人物鮮活,兼具獨特的地域特色。
云南的扶貧攻堅故事同樣得到作家們的積極書寫。作家葉多多的報告文學《一個都不能掉隊》書寫了云嶺大地上脫貧攻堅、追求幸福的壯麗史詩,書寫了不同民族在新時代不停創造、團結進步的美好樂章。昭通作家曾令云經過半年多的實地采訪,寫出了反映昭通扶貧攻堅工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春暖烏蒙》。作品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細節來描寫扶貧,把昭通扶貧攻堅工作全景呈現出來。
有一批作品書寫了扶貧攻堅工作中的人物典型。徐富敏的《永遠的李保國》以李保國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展現出人性的大美和人格的高尚。作家唐哲的《沙漠著綠》將王文彪、高毛虎等治沙人的堅毅性格給予了生動的描繪。何開純的長篇小說《桃園兄弟》聚焦赤水的扶貧攻堅戰,一個“江湖術士”成為村里致富的帶頭人,可喜的變化正在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