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續寫工業文學新輝煌
前不久,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的工業文學作品大賽中,我集中閱讀了參選作品,感觸良多。作為農業大國,我們持續地關注鄉土中國、農業傳統,相應地,農村題材、農民或新農民形象自然就成為文學傳統和文學創作關注的重點,描寫農村生活的優秀文學作品接連不斷。中國的工業發展從晚清洋務運動開始,迄今有一個半世紀以上的歷史,中國的希望之光,就社會物質基礎而言,正是從工業化升起的,并正在以越來越大的加速度呈現出來。遺憾的是,譜寫中國工業發展、塑造工人形象的文學創作相對滯后。我們甚至會迷惑,當書寫農民工的人生歷程時,自己寫的究竟是農民還是工人,可見時代已經對我們提出了挑戰。此次工業文學征文集中推出一批工業題材文學創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補上了這一課。
聚文化之力,鑄工業之魂。一個國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承續歷史、再創輝煌,其優秀文化的發揚光大是必不可少的,文學作品正是這種文化感性、形象的反映和藝術的結晶。雖然沒有鄉土題材創作那般源遠流長,中國當代文學其實并不缺乏工業題材文學創作傳統與工人作家群。半個多世紀前,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工人作家,如胡萬春、費禮文、唐克新、張英、宗福先等。文學史上更有描繪新中國工業發展的草明、艾蕪等前輩作家的重要作品。其中,艾蕪《百煉成鋼》主人公秦德貴便是出身農村、轉向鞍鋼的人物形象。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有了我們熟知的如蔣子龍、張潔、肖克凡等在工業領域如黃鐘大呂般呼喚改革的代表作。
傳統要繼承,也要創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之際,工業創新、高科技引領,中國工業正積極融入世界并發揮更大作用。新時代的工業文學也應呈現出新的面貌。縱觀這批在新時代熱土上涌現出來的工業題材作品,有幾大特征比較顯著。一是時代本身決定題材特點。《第四級火箭》(趙雁)、《神之一手》(湯耀云)、《天亮之前》(石金彥)、《鯤鵬起兮》(崔斌峰)、《大機車》(孫學麗),寫中國航天工業新發展、寫人工智能、寫大型運輸機研制誕生和一個大型機車制造廠發展的歷史軌跡,或者本身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廠,或是自己父輩的生活,天然就是重大題材且錯落有致。比如,《第四級火箭》描寫基地一個家庭幾代人的艱苦奮斗,隱喻著正是因為無數家庭的付出,才有了祖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火箭研發基地之于這一家人來說,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土概念,而是新的故鄉、新的人生歷程。《神之一手》寫的則是最新的人工智能發展,電腦與人腦互補,表現走在時代前沿的高科技發展成果。
文學是人學,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用心刻畫人物形象,始終是文學創作的主要追求。此次涌現出來的工業文學作品第二個特征,是普通人寫普通人。這些作品的作者大多都是工作生活在工業第一線的普通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創造了歷史,與此同時,歷史也造就了千千萬萬個時代新人。他們奮斗、進取、風姿勃發,普通人的平凡與偉大、執著與奉獻,通過不同寫作者不同的筆法呈現在這些作品中。《一個小站兩個人》(張西祥)、《老爸的工廠》(張勝利)、《天壇帽兒爺》(王春雨)、《糟糠之妻》(湯雄)、《雪玫瑰》(王存華)都是寫普通人。《老爸的工廠》或就是寫作者自己,50年個人風雨歷程和共和國工業化進程相交織,親歷著祖國由站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能打動人的,真誠飽滿的情感是文學作品藝術生命力的保證。近來工業題材作品呈現出的第三個特征是正向的情感導向、情感價值。沒有作品只寫“過去”而沒有現實性意義,也沒有創作能夠不蘊含情感追求。這批工業題材作品通常都是既回眸歷史進程,又直擊現實生活,上述這些較為成功的作品無不蘊含豐沛的感情和正面引領生活的情感價值。《一個小站兩個人》在靜謐中展現主人公對平凡崗位、敬業精神幾十年的堅守:天空深遠無垠,小站落落寂寥,作品帶給讀者的心靈感受卻溫暖、深邃。《金手指》描寫一個農民工在工業化浪潮中脫胎換骨的奮斗歷程,作者對人物身份轉變飽蘸著復雜情感,意味悠長。
這些工業題材作品不能被簡單地視為一種行業文學,如同生態文學、犯罪文學,工業題材文學反映的也不僅僅是一個具體行業的時代發展,它還是對人與人性的探索和呈現,是人與世界、人與人交流的廣闊天地。此次工業文學征文作品水平參差不齊,不過風起于青萍之末,它已然邁出拓寬文學創作的有力一步,呼喚著更多人加入其中,以文學的筆表現新時代,探索無限的關于人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