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藝的引領與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文藝提出的新的標準和要求。當下的文藝創作要更加凸顯自身的價值,著力在構筑時代精神高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眾審美格調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應有的貢獻。
構筑時代精神高地
魯迅先生認為,“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別林斯基曾經說過,“文學是社會的家庭教師”。文藝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創造活動,同時也是我們特有的精神需要。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果缺少文藝的熏陶與陪伴,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一個時代如果缺少了文藝的潤澤,無疑會失去豐富的色彩。可以說,文藝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新時代“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 。檢省當下文壇,我們的文藝創作在構筑時代精神高地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但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文學作品內容虛浮,甚至精神貧乏;有些影視劇過度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題材雷同、劇情模式化、劇本質量不過硬,內容缺乏思想深度甚至脫離現實,至于獨創性和藝術性就更談不上了。這些問題與一些文藝工作者在利益誘惑面前喪失藝術理想和藝術操守,追逐眼球經濟和娛樂至上有關。一些創作者急于成名的功利與浮躁心態傷害了文藝的根基和社會精神生活。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文藝之于人的意義和作用是難以替代的,它應當反映時代精神和表現人們高尚的思想境界,為人民不斷前行提供精神動力。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新時代中國文藝仍需以中國精神為靈魂,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以優秀的作品構筑時代精神高地。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都閃耀著民族精神與價值的光輝,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生相隨。如文學中愛國主義是常寫常新的主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飛的《滿江紅》、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等,都是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表現出文藝對于愛國主義思想的傳承和弘揚。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方面,我們的文藝要有強烈的責任與擔當意識。中國文藝要獲取更加綿長深厚的發展動力,在世界各民族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形成獨特的風格與氣派,必須要立足于中華文化的深厚根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融注在文藝創作中。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如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我們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這些都應當成為文藝書寫和表現的重要內容,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出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滋養人們的內心世界。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不僅使中國人在文藝欣賞中體悟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能夠引起其他國家人民的共鳴,成為全世界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提升大眾審美格調
文藝作品以審美的方式來把握世界,經典的文藝作品往往是思想光輝與藝術魅力同在,兩者缺一不可。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文藝在人類生活中不僅帶來精神的滿足,同時也帶來審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文藝創作要有情懷、有格調,以高尚的境界、博大的胸懷、高雅的情趣書寫時代,堅持崇高格調和健康的審美取向,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如果藝術創作在情懷與格調上出現偏差,文藝就無法實現其審美功能。
當下文藝作品缺少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俱佳的精品力作,而一些構思粗糙、表現粗俗、制作草率的作品卻不鮮見,其中不乏以丑為美、格調低下、語言粗鄙的作品,缺少藝術的提煉和創作的精益求精,如網絡上的“口水詩”,近年來熒屏中充斥的各種綜藝類、選秀類節目等。這不僅不利于提高文藝創作的質量,而且也影響了大眾審美格調的提升。有學者指出:“‘娛樂至上’的潮流,容易使一個民族只知道笑而不知道為什么笑,這也將造成個體精神心智的失衡,以及審美反思能力的衰減。”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打動人心,使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而這一切都需要審美格調高的藝術作品來體現。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藝的審美與教化功用是密切聯系的,優秀的文藝創作不僅影響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同時能打動人的情感,愉悅人的精神,陶冶人的心靈,發揮“寓教于樂”“寓教于美”的功能。因此,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加強文藝隊伍建設,提倡德藝雙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精品意識,在新時代創作出質量、品位、格調上乘,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統一的文藝作品。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既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指標,又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樣的文藝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堅持以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不僅能夠提升大眾的審美格調和精神境界,而且有利于整個文藝生態的良性循環和社會風氣的持續好轉。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時刻牢記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職責,以千錘百煉、鑄就精品的藝術追求,不斷提升文藝的社會影響力、感召力,真正發揮好文藝的引領和擔當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