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鑄就文藝高峰 凝聚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為中國文藝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受鼓舞。習近平文藝思想以總結中國文藝光輝成就和比照世界文藝發展經驗的宏闊眼光,精辟地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這個論斷把文藝創作繁榮的根本課題提到了文藝家面前,同樣,也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藝工作者要加強創作的“高峰意識”。今天,時代精神就蘊含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文藝工作者有責任也有能力創作出聚焦新時代、反映新生活、展現新風貌的優秀作品,這不僅是對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回應,也是文藝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探求的方向。這幾年,文藝界在創作思想、觀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覺,涌現出一批新的力作,但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機遇中,還缺乏對“高峰意識”的認識和樹立,因此要提倡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與特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時代”,在文藝創作中體現深刻的社會關切、現實關懷和思想追尋。要提倡文藝創作專注于認識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表達的精度,以扎實的文藝創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藝素養為“厚積”之基,在創作過程中銳意追求“薄發”之境,登廣博之峰而造文藝之極。要營造一種遠離功利影響、鼓勵沉潛鉆研的社會氛圍,使文藝創作者克服焦躁,真正沉下心來,練功磨劍,創作出飽滿而豐厚的“慢工細活”,打造文藝精品,以“高峰意識”朝向“高峰目標”。
政府要實施中國文藝創作的“高峰戰略”。文藝高峰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文藝家要苦練內功,政府則要加強助推。這些年各級政府在推動文藝繁榮發展上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并采取了許多措施,但還缺乏整體觀照。例如文化文藝主管部門要深入研究重大主題、現實題材的創作規劃。為此建議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進一步形成指導性的創作生產規劃。另一方面,還要為優秀作品提供“打磨”、“精練”的條件,現在不少舞臺作品、音樂作品在藝術節和匯演中亮相后就基本告別舞臺和屏幕,缺乏條件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繼續打磨。此外,要調動電視廣播、劇場、音樂廳、美術館和網絡媒體長期地展演推介當代佳作。我們都意識到快餐文化會影響人們的深度閱讀,使民族的文化感受力變得膚淺,這就要反復傳播,推動對藝術佳作的深度閱讀。在某種程度上,經典也是在社會傳播中形成的。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更要通過政府支持的主渠道,把優秀作品送往國際藝術的主平臺,讓世界看到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與文化氣象。
藝術院校要努力培育文藝創作的“高峰隊伍”。人才輩出是高峰林立的前提,藝術院校是培養人才隊伍的基地、文藝創作的主力軍之一。為此,建議藝術院校的主管部門轉變觀念,在哲社科系列之外增加創作科研系列,建立藝術科研新機制,包括藝術科研項目遴選機制、藝術科研項目成果評價機制、藝術科研項目獎勵機制等,將藝術創作成果、展覽成果、表演成果等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果類別體系,激發藝術院校創作科研動力,以此推動更多高質量藝術創作成果的產生,助推院校系統的文藝家攀登文藝高峰。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