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雞啼
久居城里,難聞雞啼。偶去鄉下,忽聞雞啼,不禁倍感親切?!叭鼰艋鹞甯u,正是少兒讀書時”。這久違了的雞啼聲竟一下子將我的思緒拉到難忘的小學時代。
說起雞啼,村里人叫公雞打鳴,凡在農村長大的沒有不知道的。那時的農村,幾乎家家都養幾只雞,靠雞下蛋掙個零花錢。養一群母雞,常常再養一只公雞,方便公母交配產下更多的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公雞打鳴。那時農村家里很少有鐘表的,常常以雞啼幾遍來判斷時間。這也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以“更”計時的方法,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相當于2小時。公雞在晚上一般情況下不是隨便啼鳴的,它亦有靈性,身上有“生物鐘”,按時啼鳴,大約“兩更天”就啼鳴一遍,每個夜晚啼鳴3遍(最后一遍啼鳴天就快亮了)。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還沒有鐘表,早晨起床全靠看天色和聽雞啼。特別是冬天,晝短夜長,如果等天亮了再起床肯定會遲到,只好以最后一遍雞啼為起床的時間。但有時睡得迷迷糊糊,不清楚雞叫了幾遍。有一次聽到雞啼聲,又看到窗戶紙發白了,認為是天亮了,于是趕快起床去上學(那時的農村學校上課分為早、中、下,早晨要出操,然后是晨讀,只上一節正課,放學回家吃早飯)。學校離家近二里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連院墻都沒有。一口氣跑到學校,教室沒開門,連個人影也沒有,這才知道來的太早了。原來不是天亮,那天恰巧是陰天,月亮在云里,錯以為是天亮了。那天真冷,寒風直往領口里鉆。我袖著手使勁跺腳,心里有點微微的害怕,因為教室的墻壁是用墓磚砌的(文革時期開展“破四舊、立四新”活動,挖墳掘墓,把砌墓的磚挖出來用來建學校,現在看來真是“造孽”了),總想著會不會有鬼魂出來。四周寂靜無聲,唯有北風蕭蕭。等了好長時間,忽聽遠處的村莊傳來陣陣雞啼,“雄雞一唱天下白”,知道天真的要亮了。這樣的情況每年都會發生好幾次。其實也不僅我有過這樣的經歷,其他同學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當時小學課本上有篇課文《半夜雞叫》,說的是地主周扒皮為了讓雇工早起干活,每天半夜就去雞窩門前學雞叫,后來被人發現,當作“偷雞賊”被痛打一頓。有調皮的同學晚自習放學后,走在街上故意學雞叫,捏著鼻子,大張著嘴:“喔喔……喔喔”,一雞啼鳴,百雞呼應,立時引得全村公雞亂叫。大家嘻嘻哈哈、心滿意足,各自回家睡覺去了。
但這些年來一直沒有聽到雞啼了。那天回老家,問村里人怎么聽不見雞啼。他們說,現在條件好了,不需要賣雞蛋的那點錢了,人也都懶了,再說用籠子養雞很麻煩,散養又很臟,地上到處是雞屎,也不衛生。不過,那時候沒有感覺到不衛生,家家戶戶的農家小院都打掃的干干凈凈,倒不像現在,到處都是垃圾。我想,如果我退休了,就回來養幾只雞,特別是要養幾只公雞,好好欣賞那些個響亮的雞啼聲。
哦,親切的雞啼聲,久違的雞啼聲,讓我感覺到過去歲月里那一抹濃濃的暖意和美好。特別是在離開家鄉的日子,那聲聲雞啼,一下子讓鄉愁變得溫暖,變得明亮,變得更加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