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用經典作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和主張,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和高度評價。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是心相通。
經典藝術作品是國家、民族的心靈圖像。通過經典作品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加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心靈的溝通。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指出:“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它體現了中國人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禮的人文精神、靈魂深處的愛國精神、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夢精神。
我的理解,這種精神就是中國精神。
文藝工作者只有將中國精神融入自己的靈魂,才能在脈管中涌動愛國主義的血液,也才能創作出時代的經典。而經典的傳播是讓世界正確、深刻認識我們的重要途徑。
在以往的文藝創作和國際交流中,往往還存在著以西方流行的價值觀為標準的“當代主義”,以封建文化表面模式為傳統的“保守主義”,視怪異和極端個人宣泄為創新,以丑化人民的形象取悅西方市場和潮流的現象。這些都使世界誤讀了中國。顯然,不是出國展覽越多越好,而是展覽要有代表性,經典性。
今天提出用經典作品交流傳播,是有現實意義的。
事實上,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革命文化、改革開放創新文化具有普遍認同的價值,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以經典作品化育人;在國際,以經典作品感化人。達到文化認同,命運共建。
在國際上,中國經典作品是非常受歡迎的。
2016年,中國美術館以中國精神為主題在墨西哥博物館舉辦大型展覽,300多件館藏經典作品和當代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以及民間美術作品的展示,受到南美觀眾的熱烈歡迎,每天參觀的隊伍,成為墨西哥一景。150名墨西哥志愿者穿著唐裝,用西班牙語在展廳里向世界介紹中國。不少當地觀眾和學者紛紛表示,他們從作品中感受到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因為這里不但有傳統的作品,更有現代的創造。墨西哥大學校長說,過去了解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通過展覽才更為深刻地看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當代中國。
2017年10月,巴西將大型銅像《孔子》立于庫里蒂巴市政中心廣場,因為孔子像而將廣場命名為“中國廣場”。今天網上打開地圖,會發現在遙遠的南美有一個使你心動的地名,中國廣場!我們的孔子巨像立在那里,講述著中國的仁、義、禮、智、信。在廣場巨大的石碑上刻著該市市長贊美孔子的感人的詩歌。他認為孔子的思想教導他怎樣做人,并對他理政有所幫助。
《孔子問道于老子》的雕像在新加坡、法國等多個國家落成,向世界講述了一個禮儀之邦的故事。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德國通過議會決定,將于5月5日把中國塑造的馬克思像立于其故鄉特里爾市,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最近,德國各大媒體跟蹤報道,有評論家認為中國的馬克思像立于德國,不僅是對中國藝術的高度認可,也再次體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矚目。
《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主題雕塑》相繼在俄羅斯、以色列、韓國永久陳列,并收入韓國小學課本,標志著中國人民的災難也是世界人民的災難,它呼喚著世界和平,為人類命運的悲情奏響了安魂曲。
近年來,中國美術界向世界推動了各類主題性現實題材美展,從觀眾表現出的巨大熱情可以看到世界對中國的關注。
這些例子充分說明:經典作品具有超越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傳播中國文化不僅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需要,是中國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需要。
弘揚經典作品不僅要重視國際交流,也要重視用經典提高全民素質。讓平原變成高原,才能在高原上建立高峰。為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美在新時代”經典作品展,觀眾在數九寒冬花幾個小時,排隊兩公里看展覽。可見人民對美的渴望,這也說明了經典作品是超越時空的。群眾對美的需求,激勵我們要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在此,我們特別感恩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美術館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給予的指示。
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整合全國近千家美術館50多萬件藏品資源,梳理經典作品,組織反映新時代精神的高水平創作,策劃若干主題性展覽巡展于世界。
二、在國家層面,有計劃地推動大師、大家、名家、名作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使中國名作成為世界名作。
三、通過外交途徑和文化交流方式與各國美術館和博物館結成長期合作關系,使中國文化走出去有相應的平臺。
四、做好以文化經典促國際交流的規劃及相關評審工作。
今天,新時代為藝術家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好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我們前進的指南!通過藝術溝通世界,通過經典影響世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景光明!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