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印象
深冬時節,參加全省農村中學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研討會,來到古稱“桃源”的永春縣,這兒依然氣候宜人,綠樹濃蔭,風景秀麗,難怪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稱。
雖然到永春縣城費了一番周折,但卻一下子拉近了與永春人的距離,感受到了永春人的純樸與熱情。報到當日,本想早早到達,趁機走走看看這座千年古城。沒想到從泉州高鐵站坐高速專線只是過永春而不進城,正是中午時分,迷糊中坐在最后一排的我根本沒聽清司機師傅用方言說到永春了。車開了一個多小時,感覺有點不對勁了,因為我百度過,只要約一個小時,趕緊問司機師傅,說:“過啦!”“那怎么辦?”我說。司機師傅說:“這樣吧,下車換車又要錢,反正走了一半,干脆跟我去德化,然后安排坐我們公司的車回來,不會收你的車費。”出門由人不由我,也只能如此,聽從安排,算是到瓷都一游了。往回走的司機師傅很是健談,聊天中得知他是閩侯人,和我們古田是鄰居,還曾經是同一個專區,于是跟我說起了福州話,我只好用笨拙的福州腔應對。正當我還在擔心會不會又坐回到泉州高鐵站時,他已電話通知他們公司的小車到路口專門接送我一個人到永春榮譽酒店。到點了,女司機說收你五塊油錢吧,感覺好便宜。
住進酒店,美美地睡了一覺。吃完晚飯,問了前臺服務員路徑,走出大門,永春城已是燈火闌珊。繞城河桃溪兩岸,陸陸續續來了晚練的市民,河邊架起的步行木棧道別具特色,沿河兩岸的景觀燈流光溢彩,永春縣人民政府大樓上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格外醒目。和全國各地一樣,空地都是大媽們的天下,廣場舞跳得正歡。回到酒店樓下,時間尚早,看到一位站崗值班的保安,無所事事興致正濃的我便和他聊上了。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社會經濟,無所不談。他說退休后應聘到酒店當保安看停車場,雖然工資不高,但也輕松,有事做不無聊。
永春縣城的新綠亮潔是讓人驚訝的。不論白天夜晚,大街小巷,都是一片潔凈。這應該不僅僅是環衛工人的功勞,更在于全體市民的素質。近年來,永春縣黨委、政府以“綠色、生態”為發展理念,拿下了全國生態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綠化縣城、全國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等國字號榮譽,并率先在福建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全國山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模范樣板。
到永春,能不去著名詩人余光中文學館走走,感受一下鄉愁?利用中午時間,我匆匆打車去走訪一番。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文學館地處永春縣城區的桃城鎮花石社區,總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借鑒永春鄉村的傳統建筑風格,采用白墻灰瓦的立面形式,寓意著白紙黑墨的文學氣息。余光中文學館于2015年11月8日建成開館,以鄉愁為主題。走進大廳,巨幅圖畫就是古民居配他的《鄉愁》詩,游客紛紛在此合影留念。展廳分上下兩層,共有《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海》等三個篇章十二小節,全面展示余光中的人生經歷、文學成就以及學者對余光中的研究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活動集錦及其所獲榮譽獎項。展館除了以文字的形式對余光中進行介紹外,還包括余光中捐贈的300多頁手稿、部分實物等,并采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讓參觀者有更直接的感受。剛剛于上個月以90高齡仙逝的余光中先生,馳騁文壇已逾半個多世紀,其人其詩已成為海峽情緣的文化意象,他的詩歌《鄉愁》多年來在全球華人中引發強烈共鳴。
在余光中文學館,偶遇兩位永春退休老干部。互致問候,也是相談甚歡。原來他們都是從鄉鎮主要領導崗位退下的,其中一位也當過教師,任過校長。聽我說是來參加全省農村中學語文學科教學研討會的,很是客氣,恭敬地說:“能參加全省會議的,一定是優秀中的優秀,教育教學的專家了。來參觀余光中文學館,一定是對文學有興趣的人。”我趕緊抱拳答到:“慚愧慚愧,我只是來混飯吃的。很景仰余光中先生,偶爾也寫點小文章。”他們退休后,除了鍛煉身體,也舞文弄墨,組織參加宗親文化活動。他們一定要我留下電話號碼,加個微信,以便今后聯系。然后親自開車送我回酒店,還贈我他們在臺灣的世界宗親總會編輯的大會活動一書以及《世界施氏通訊》簡報。在我返回古田途中還通過微信一路問候,讓我再次感受千年古城永春人的好客和對文化人的熱情。
永春還是中國紙織畫之鄉,中國蘆柑之鄉。地方特產永春老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同江蘇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山西老陳醋齊名媲美。家中一壇老醋往往經年不斷地添加陳釀,歷經百年,為吉祥如意之象征。
永春,雖然只是一座山城,但實在恬靜休閑,宜居宜業。雖是冬日,永春之行卻是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