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發展的若干熱點問題
2018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第三年,也是中國書法事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去年,書法進基層活動有序開展、中國書協展覽力推精品力作、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審慎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書學討論會順利舉辦、高等書法教育有序推進、中小學書法普及工作深入展開等,諸多書法文化事項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就大眾之所關心、書法界之所注目的方面,我們擇要予以回顧、述評和展望。
文化引領——高規格書法獎項實現價值導向
自2017年5月開始,書壇備受人們關注的大事件無疑是中國書協“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評選與發布。相對于一般的書法賽事來說,蘭亭獎的獲獎結果代表著我國階段性書法研究和創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在書壇有著重大影響,所以其肩負書法藝術發展方向的引領作用,勢在必然。
莊重開篇,滿意收場,是我們對一次高規格藝術評選的期待。“蘭亭獎”金獎代表著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影響著中國書法的發展方向。金獎空缺在以往的蘭亭獎評選中可謂史無前例,而本屆評獎中這一現象的出現,與中國文藝評獎寧缺毋濫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做出此種客觀判斷與決定,實際是對當代書法發展的一種綜合考量,這不失為一種價值審視和文化反思,尤其是對當代書壇“藝文兼修、技道并重”理念的一種踐行。沒有金獎,或許才更符合真正的“蘭亭精神”。
在中央新的文藝評獎政策出臺之后,本屆蘭亭獎評審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改革,大到道德學問的考察,小到種種評審的細節。諸如在征稿環節增加集體推薦環節;參評作品增加到3件,避免1件定高下;將作者的道德品行納入考核環節;評審環節,投票與打分相結合;增設審議委員會;悉數取消各個單項獎,只保留了創作類獎項等等。結合歷屆評審經驗,本屆評審進一步完善、夯實了評審的整體結構,為評選的公開、公正,做出了嚴謹、合理的制度安排。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從開始征稿到最終評選出結果,書壇內外熱議紛紛。從來沒有哪一屆蘭亭獎像本屆這般嚴謹規范、這么注重程序與細節的設計,也從來沒有哪一屆蘭亭獎引來如此廣泛的追問乃至質疑。“金獎空缺”成為本屆蘭亭獎的最大看點,但空缺的深遠意義定會在日后顯現。金獎的空缺,充分體現了中國書協及所有評審專家對蘭亭獎的嚴肅和謹慎態度。這是對所有參與作者負責,也是對書法事業負責的態度。蘭亭金獎之所以空缺,是因為在所有評審團成員看來,所評出的70位作者的作品,整體水平雖然十分可觀,但距離金獎的創作水準還有一定距離。
此后,書壇上下仍然需要一起努力,在對中國書法的本質把握和方向引領方面抱以清醒認識,讓中國書協作為高規格展評活動主辦者的公信力不斷增強,真正讓國家級書法藝術賽事成為凝聚和激發公眾學習和創作熱情的動力源。
撥霧尋道——高等書法教育審慎前行
當前,高等書法教育無論是從全國書法專業的開設情況還是全國范圍內的書學研究都呈現出百花競放的趨勢。
2010年全國學科專業目錄調整,藝術學被列為第13個門類學科,書法學則被列為美術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學科目錄為:130405T,書法從此有了自己的學科歸屬。2017年3月17日,教育部確定了審批同意設置的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及尚未列入目錄的新專業名單,其中又有15所高校獲批設立書法學專業,學制為四年,畢業時授予藝術學學位。至此,全國已經有100多所開設書法專業的院校,辦學層次包括書法專業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外國留學生和藝術碩士等。書法專業屬于藝術類招生專業,但書法專業在高等院校的位置歸屬依然不能統一,有待于進一步明確。
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的召開,博得了書法理論界的關注。隨著高等書法教育的繁榮發展,書法理論研究也日漸體現出專業化和集中化的特點。入選一些全國性書學討論會的作者幾乎都是書法專業的碩士或博士,這已成為當前書學研究作者學歷層次分布的特點。
各大高等院校包攬書學理論獎,這是近些年來高等書法教育的成果體現。但是如果書學理論獎都是高校壟斷的話,也容易產生學術生態上的近親繁殖,這也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學術趨向。站在全國的書學生態視野上予以平衡,就要劃出一定的比例給予非高校作者。最近十幾年來,書法界對學術研究略有冷落,缺少大項目的成功申報和高質量結項。問題突出表現在:書學研究與書法創作如何兼顧、當代書法專業畢業生如何妥善就業、書法教學與品行教育如何并重等問題。今后我們要審慎面對現存的不足,讓高等書法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
前景可期——書法基礎教育開端良好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要建立文化自信。書法藝術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重視。“書法進校園”活動就是其中一項薪火相傳、承前啟后、惠及子孫的活動。
現在,“書法進校園”活動已經在中華大地普遍開展。近年來,每年全國兩會上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提出相關議案提案。此外,北京市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還提出,將全面啟動課程改革,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界落地生根,把書法、誦讀等傳統藝術融入中小學課程教學中去。
隨著“書法進課堂”活動的大方向的明確,專業師資短缺這一主要問題就凸顯了出來。2017年3月,中國書協相關領導在回答記者提問關于“書法進校園和漢字書寫推廣”的問題時明確指出,影響書法進課堂的主要癥結在于書法教師的編制問題。書法教師編制解決了,師資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書法進課堂才會真正得以落實,深入普及書法教育的大問題也就可以切實解決。可見,與師資問題緊密相關的教師編制問題是關系到“書法進課堂”工程順利實施的關鍵。
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最有可塑和培養空間的階段。作為人生奠基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藝術的涵詠、書法的熏陶就越可能體現出它獨有的價值和作用。因此,新時期在中小學階段大力普及書法教學,讓書法藝術走進校園就顯得極為迫切,尤為必要。
回顧中國書壇,無論從理論引領還是具體實踐方面,國家和社會各界對書法的關注和支持愈加強烈,面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文藝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我們更應該以昂揚的精神、全新的面貌,用務實的書法教育工作、優秀的書法藝術創作去助力時代、謳歌時代,奉獻有益的精神食糧給人民群眾,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今天的書法人為誰而書寫,書寫什么,如何書寫,決定了書法在當代的作為。
中國書法藝術在當下傳統文化大發展的潮流中,能夠站在時代發展的歷史潮頭,擔當起建構國人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這是強大起來的文化大國對民族傳統藝術的期望,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發展機遇。只要書法教育界以及各級文化部門共同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書法的普及工作將會深入開展,各級書法活動將會有序舉辦,書法藝術將會更近距離走到人民中去,社會大眾的書法鑒賞和書法實踐能力將會逐年提高,懂得欣賞和學習書法藝術的群眾會越來越多,以書法藝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將會在新時代文化戰略指引下健康發展。
(作者:倪文東 范功,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