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傾倒比利時聽眾
“海上生民樂”音樂會演出現場。記者 任彥攝
觀眾席安靜了下來,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笙音,循聲望去,笙音不是來自舞臺,而是來自左側二樓的觀眾席,一名演奏者正在吹笙。少頃,右側二樓的觀眾席、一樓觀眾席后面和舞臺上也響起笙音。一曲先“笙”奪人的《和鳴》拉開了布魯塞爾“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的序幕。
“海上生民樂”音樂會是上海民族樂團的一部精品力作,春節期間在英國、法國、比利時和德國4個歐洲國家的多個城市巡演。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告訴人民網記者,此次為了適應歐洲主流音樂廳觀眾群的欣賞習慣,在原有基礎上打造了全新的音樂會版,舍棄多媒體呈現,以民族管弦樂隊的形式,帶來更加純粹的音樂表達。
整臺演出沒有解說,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音樂作品。樂隊中雖然也融入了一些西方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但“唱主角”的是中國傳統樂器笙、琵琶、古箏、二胡、嗩吶等。二胡與樂隊《梁祝》、嗩吶與樂隊《鳳舞》、箏與樂隊《墨戲》、琵琶、京胡、鼓與樂隊《別姬》等曲目輪番上演,讓人“耳”不暇接。
“我們是來自中國的民族樂團,展示的是中國民族音樂,當然我們要突出中國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讓它們充分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我們相信高水平的演奏是會征服西方聽眾的。”羅小慈說,為了讓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上海民族樂團在編排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時不僅融入了當下流行音樂的一些表現方式,也吸收了西方音樂的一些元素,“我們始終抱持這樣兩個理念,一是古典音樂當代表達,二是中國音樂國際表達。”
為了更全面地展現上海民族樂團的整體實力和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發展高度,音樂會在原有的靈動小巧的作品之外,還特別增加了四部優秀的當代民族管弦樂作品片段:趙季平的《蘆溝曉月》、譚盾的《西北組曲》、劉長遠的《抒情變奏曲》和姜瑩的《絲綢之路》。
這是上海民族樂團首次在比利時舉辦大型音樂會,據工作人員介紹,當晚演出門票幾乎售罄。記者發現,能容納2000人的布魯塞爾藝術中心音樂廳座無虛席。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執棒,在每一個曲目結束時,現場聽眾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演出結束時,全場聽眾起立鼓掌,經久不息。盛情難卻,樂團以返場曲目回饋。返場曲目改編自西方聽眾熟悉的高難度經典名曲《野蜂飛舞》,以鼓、中阮、二胡等樂器表現,聽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一名聽眾對人民網記者說,“比利時人普遍比較含蓄矜持,像今天音樂會最后全場起立長時間鼓掌的情況真的是很少碰到。樂隊的聲音聽起來更加充滿了東方線條美感,并且樂曲有著各種中國不同風格的表現,欣賞這樣一場音樂會讓人非常滿足!”
“音樂太棒了!”比利時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塞巴斯汀·瓦爾尼爾評價道,整個音樂會的節奏感、起伏、色彩變化和精致程度簡直不可思議。音樂一浪接一浪,一氣呵成,給人不斷變化、不斷驚喜。“二胡的音色非常溫暖、走心,就像人聲的唱歌一樣優美,讓我差點忘了呼吸。”
經常在國際舞臺上執棒的湯沐海在散場后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歐洲聽眾的耳朵是“很挑剔的”,但這場音樂會不僅讓他們買票進入音樂廳,還能贏得他們熱烈的掌聲,說明音樂會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走出去要有足夠的自信,此次巡演沒有采用海外演出常見的穿插講解互動的模式,而是以純粹的世界性音樂語言與歐洲觀眾直接對話,這就充分展現了中國新民樂的開放與自信。”
二胡演奏家馬曉暉與樂隊一起演奏《梁祝》。記者 任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