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姬昌致吳伯蕭信札
周姬昌致吳伯蕭信札
《寫作》雜志作為中國寫作學會會刊,創刊于1981年7月。全國高校的寫作課教師是學會的基本會員,也是《寫作》的創作骨干。諸多著名詩人、作家、學者,如艾青、賀敬之、何其芳、冰心、葉圣陶、徐遲等的一些佳作陸續在《寫作》上刊發。然而雜志在創刊之初所遇到的艱難卻鮮為人知。近日有機會讀到周姬昌致吳伯蕭一通二十頁長信,揭示請吳伯蕭出山的真相。
吳老同志:十二日大函敬悉。今天給您打了三次長途電話,上、下午您都不在家,晚上七點半又打了一次,說您看戲去了。沒辦法,只好趕寫此信……您信中說,刊物主編不寫您的名字,這確是一個難題,因為封面和封四提前開印了,主編和編委名單(共19人)印在封四,封面套四色,封四套二色,印刷費工,故提前開印,正文后印,否則七月就出版不了。據印刷廠來電話說,封面、封四已印了一萬多張,我在接到您的信后,已通知印刷廠,封面、封四立即停印。故今天打長途電話給您,向您再作請示,如果您堅執不同意放您的主編名字,那只好將印好的一萬多張全部作廢。因為主編無人,則所有編委名單只好全部取消了……一切由您決定。速電告我,火速火速!!!(其實,在封四印上主編、編委名單,也是理事會決定的事)
寫信時的急迫焦灼之情,溢于言表。
在給吳伯蕭的信中,周姬昌首先匯報了一件事:《寫作》打算發表《報刊編輯要經常檢查文風》一文,送至《人民日報》和中宣部。《人民日報》總編室來函說,我們認為貴刊發表《報刊編輯要經常檢查文風》一文,包括用紅線畫的兩段,對于人民日報是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的。你們希望人民日報帶頭搞好文風,對此我們十分感謝!我們一定努力這樣做……從上下文句可以看出,吳伯蕭曾讀過這篇文章,并提出了一些意見。周姬昌處理得很慎重,經編輯部全體研究后,決定將稿件認真修改后刊出。顯然,這樣做吳伯蕭必須知情。
周姬昌是一個經歷比較豐富的學者。他1947年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曾任新四軍三十五支隊溫溪聯絡站聯絡員,解放軍溫州市上斗門地區軍代表。新中國成立后,由部隊批準進入復旦大學外文系讀書。歷任東北工業部、國家重工業部、冶金部記者,武鋼教育處英語教師,武漢大學中文系教師、講師。
這份信件的末尾,落款為6月16日,沒有署明年份,估計是1981年。當時周姬昌在武漢大學任教,擔任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并創辦《寫作》雜志。從信件內容看出,雜志尚處于費盡周折創辦階段。信息發出后,郵局不斷進來匯款,訂戶已逾五萬,但吳伯蕭尚未應允任主編。周姬昌說他曾給復旦大學于成鯤同志寫信,想把刊物轉交,對方不愿接受。一家好的刊物,必須請一位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家擔任主編,吳伯蕭是合適人選。在信中,他花費很多筆墨,介紹自己的經歷,并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勉力作解釋。
吳伯蕭一生寫下了大量散文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中。散文《南泥灣》《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等作為范文收入中學語文教材中,《早》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這些作品以真摯的情感、洗煉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由他擔綱《寫作》雜志,顯然是正確的。但他跟周姬昌通過幾次信,交往并不多,采取謹慎態度也完全正常。
周姬昌說,為了學會三千多名會員的信賴,在困難情況下,他挑起了學會的重擔,把刊物工作頂起來。他曾先后多次赴京,拜訪周揚、陳荒煤等文藝界領導,社科院等單位負責同志,經歷了種種周折。他與陳荒煤長談過三小時,很想請陳荒煤任主編,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寫作學會召開成立大會時,吳伯蕭在廈門,沒能參加。
就邀請葉圣陶先生擔任寫作學會名譽會長的事,他在信中也作了認真解釋:“關于葉老問題,我在京時,曾去東四八條葉老家三次,請他擔任名譽會長并題詞,都是葉老的兒子葉至善接待我,葉至善同志再三告訴我,葉老可以擔任名譽會長。我臨離京時,還不放心,又去他家。至善同志說:‘我完全可以代表我父親說這話,可以擔任名譽會長。’所以,聘請名譽會長也是事先征求意見,以后才在會上鼓掌通過的。怎么能說是‘會長騙名譽會長?’至于‘著名散文作家’一語,這也得請您原諒。這不是‘自吹自擂’,因為我們國家現在有一個風氣,無論學會、研究會或辦刊物,都需要有‘名人’掛牌……”
他在信中也訴說了內心的苦衷。去年出差北京,辦學會的事,恰逢武大評工資。等他回來,早就評完了,他拿的依然是1956年的工資標準,二十五年沒有變動。他想調離武大。上海科技大學請他去創辦文學院,全家可進上海戶口,可是他一走,學會就要受損失,會刊無人管。在全國各校同志的勸說下,他不得已留在武大,把學會工作搞起來,個人得失不去計較。為了學會,個人作出多大犧牲,可想而知。他甚至想編完二期后提出辭職。
周姬昌當然明白,要辦成一件事是極不容易的。刊物即將出版,大批的困難還在后面。還有很多事,一言難盡。他敞開心腑,向吳伯蕭訴說了這些,無疑是沒有什么可隱瞞的了。
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周姬昌的這封信當時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寫作》雜志起步階段,終究還是由著名散文作家吳伯簫擔任主編。1982年8月吳老辭世后,又由著名詩人臧克家繼任。如今,周姬昌先生也故世了。《寫作》雜志則已經被寫作學界、語文教學界及社會各界公認為是一份高品位、高格調、高理論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優秀期刊。然而,周姬昌(其實也代表了諸多其它刊物創辦者)在創刊初期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永遠不容遺忘。
(信札圖片由青年收藏家夏子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