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花饃寄托美好心愿
王欣制作的鯉魚花饃。
王欣女兒做的花朵花饃。
王欣制作的老虎面塑。
春節一到,王欣又進入了“沖刺”狀態。家里每天都備著發好的面團,用來制作花餑餑。今年49歲的她,是山東棗莊魯南花饃、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前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花餑餑,寄寓蒸蒸日上的美意。”王欣邊說著,手上的活計一點兒不耽誤,一會兒揉面團,一會兒搓成條,一會兒剪細節,小狗、鯉魚等形象躍然板上。
花餑餑,又稱花饃、面花,即用面團捏成各種藝術形象,是魯南地區節慶場合的傳統食品。春節到來,五彩花饃更寄托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王欣與花饃結下不解之緣,還是因為婆婆。20年前,初入婆家過春節,念及4個兒子都成家立業,婆婆便做了一個4層的棗山,取“步步高升”之美意。棗山一端出鍋,王欣就著了迷。見她這樣,婆婆便說:“趁還能動彈,我教你!”王欣便跟著婆婆學起了手藝。
王欣學過美術,民間藝術對她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學習花饃一點就通。“發面時,用溫水將酵母泡好,篩入面粉,高溫發面至蜂窩狀,就可以用了。”王欣拉開發面布,只見面團綿軟,孔隙密布,如干絲瓜瓤。
自從學會這門手藝,她就不斷琢磨細節和花樣。“做一個像樣的大花饃,得用好幾天。”王欣說,一般是白面做底,用紅豆、大棗等裝飾,使用剪刀、塑刀等工具,輔助手的搓、揉、按、壓等成形步驟,反復雕琢,經餳面后,入鍋蒸制,出鍋上色。
“別看這花饃五顏六色,很多是從食物里提煉的,吃起來健康。”她告訴記者,紫色是葡萄皮,綠色是菠菜汁,“看看這個黃色,”她指著一個花饃上的花朵,“這是用的火龍果皮,雖然初榨是紅紫色,蒸熟就變成黃色。還有一些顏色是可食用的糖粉。”今年,她制作了棗山、十二生肖送福等造型新穎、顏色艷麗的花饃,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觀看。
“特別希望這些上千年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民俗后繼有人,不要被遺忘、丟棄,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王欣說,她女兒已經上大學,但也對這門手藝產生了興趣,趁著假期跟母親學習。
王欣現在是棗莊市國學協會的一名老師,定期給小朋友授課。“孩子們從卡通形象入手,趣味十足,我要把魯南花饃、魯南布藝和葫蘆彩繪毫無保留地教給下一代,未來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