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綜述
2018年1月20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承擔的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數據庫建設”(17ZDA161)開題報告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會議室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專家、項目組代表、相關科研管理人員以及媒體記者,共有近20人出席了此次報告會。
開題報告會現場
“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數據庫建設”項目于2017年11月15日立項,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王憲昭研究員擔任首席專家,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央民族大學三家單位的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項目下設4個子課題,子課題一“中國南方民族神話數據采集與整理”,負責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吳曉東研究員;子課題二“中國北方民族神話數據采集與整理”,負責人為中央民族大學那木吉拉教授;子課題三“中國西部民族神話數據采集與整理”,負責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諾布旺丹研究員;子課題四“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數據庫技術研發與呈現”,負責人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朱艷華高級工程師。項目計劃于2020年12月完成。
此次開題報告會的專家組由六位專家組成,他們是: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日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尹虎彬,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發展部主任黎建輝,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員梁繼紅,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工程師李剛。
朝戈金在致辭中表示,民族文學研究所會一如既往按照社科院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相關規定管理好項目經費。21世紀講數字人文,講互聯網+,人文學術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數字資源的加工和便捷取用,研究所將在持續推進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檔案庫建設的基礎上,大力支持少數民族文學專題數據庫項目。
王憲昭在“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上,首先宣讀了立項通知書,并重點介紹了申報項目的原因、民族文學研究所在資料學建設方面的工作基礎、項目的總體設計、子課題設立依據、項目預期目標、方法路徑,同時分析了項目的重點、難點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與會專家組成員在開題會議上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對項目進行了全面評議和指導,主要觀點概述如下:
朝戈金主要提出四點意見和建議。一是這個項目要注意與本研究所多年來實施的少數民族口頭傳統檔案庫建設、巴莫曲布嫫主持的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專題數據庫:口頭傳統元數據標準建設”等項目的聯系與銜接;二是要考慮如何合理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做一些數字化呈現和藝術轉化。三是要體現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要應對跨語言、跨文字的挑戰,不能忽視各民族神話的語言講述。四是要注重神話學資料質量而非數量,注重資料之間的關聯,給項目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尹虎彬認為,該項目的實施已經具有很好的基礎,建議借鑒語言學界做語料庫的相關經驗技術。他認為,這個項目不缺神話語料,但如何跟技術融通,將這些語料納入到一個很有效的數據庫建設當中是一個挑戰。項目設計可以增加一個語言學方面的中間環節,數字技術和神話數據庫之間的一些語言學研究成果可以作為有益的借鑒。
黎建輝建議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將項目定位為制定流程、規范、標準,并做出樣例,數據量不一定很大,但是要精,這樣的貢獻比單純地大量數字化神話資料更大。此外,他還提出要考慮這個數據庫的服務對象,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可以設計出不同的策略。
李剛認為,神話具有很大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價值,這個項目做得好,如果能培養出神話專家,在IP上有見解的專家,將是特別大的貢獻。他主要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目前數據庫技術相對成熟,搭建數據庫并不難,難在數據采集。有些資料,獲得掃描、拍照等數據采集許可已經不容易,獲得許可之后,執行起來還有很多標準和專業要求,數據采集成本很高。他建議項目執行時,先確定好數據標準,如果數據采集量非常大,可以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與已有數據庫合作共享;二是利用網絡上的資料時,要注意資料質量把關和版權問題;三是在資料加工過程中,與信息技術有機配合,以大幅度節省基礎研究的力量,讓研究人員抽出更多時間把資料做得更精細,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基礎資料采集上。
梁繼紅建議,做文獻數字化時有些重要文本可以保留圖像版,以便查閱核實,數據庫元數據的設置一定要契合研究目標,做著錄的團隊一定要是高質量的團隊,尤其是準確的摘要,對使用數據庫的科研人員來說非常重要。此外,她還建議在數據庫中加入字典等工具,并讓數據能夠可視化呈現。
文日煥在總結發言中提出,這個項目的立項對少數民族神話學科建設是很大的貢獻,具有里程碑意義。項目設計對民族和地域的覆蓋全面,項目組人員陣容強大,具有完成該項目的良好基礎。他認為,鑒于目前研究對象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研究經費的限制,所涉及的問題需要瘦身,將研究內容更加具體化,可以選擇少數民族神話中一個或幾個專題,在現有成果基礎上做好神話資源的系統性發掘,特別是資料的經典性、可信性方面把好關。
在討論階段,與會專家和項目組成員就數據庫的定位、規模、數據標準、呈現方式、數據分析功能、神話母題提取的一致性、不同民族對神話的界定、少數民族神話語言特色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最后,專家組和課題組成員對該項目達成一致意見。認為,項目對于中國少數民族神話資料學建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批復經費與申請經費相差較多,項目原設計內容需要“瘦身”,在注重數據質量的基礎上,合理控制數據數量。全面思考數據庫的定位,注重需求為導向。在建設數據庫之前先做好各階段的流程規范和標準,可以先從少數民族神話的某一個專題入手,做出相應的數據庫案例,為此類項目的可持續建設和未來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或留出空間。借鑒相關項目、相關學科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突出少數民族神話的語言特點。通過中國社科院、中科院及高等院校的多方合作,積極實現中華民族神話的藝術性轉化,最終形成具有樣例性質的可視化數據,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繁榮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