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成最大“網紅”的啟示
剛剛過去的一年,傳統文化熱席卷影視、綜藝、圖書出版、教育等行業,以傳統文化為題材和內容的多種藝術樣式不斷涌現,針對這樣的文化現象,有媒體評論說“詩詞、非遺、文物,傳統文化成2017年最大‘網紅’”。
2017年新年伊始,《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央視播出,很快以超出預期的熱度迅速在電視屏幕和社交網絡上走紅,為“傳統文化熱”開了一個好頭。央視推出《中國詩詞大會》,就是“希望人們在喧鬧的娛樂性綜藝之后能回歸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回歸詩歌的國度。”
隨之,熒屏上出現傳統詩詞文化熱,比如東方衛視的《詩書中華》,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詞》,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等,還有從詩詞拓展到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朗讀者》《閱讀·閱美》……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百心百匠》《尋找手藝》《了不起的匠人》等,這些旨在弘揚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紀錄片,受到人們的關注,它們以創新形式記錄了漆器、蜀錦、古紙等東方傳統技藝的制作過程,為非遺注入匠心傳承的內涵。
原藏在博物館以“高冷”面目示人的文物,通過利用電視文化的形式,借助新技術,不斷創新、增加時尚文化元素,走向大眾,這些文物類影視作品成了“爆款”。2016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深受年輕人喜愛,而央視的《國家寶藏》帶來了九大國家級博物館(院)的“國寶秀”,成為社交網絡的熱點話題。
《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有一個主要文物,還配有其他輔助文物。所選文物,力求是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對文明進程具有推進或改變作用的文物,在中華文明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能反映生產力水平、人民創造、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文物,讓拍攝的這些文物,成為從物質文明史角度出發的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這些以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歷史生長的脈絡和痕跡,樹立起民族文化自信,找尋到通向未來的文明路徑。
探究傳統文化熱,其中,有文化媒體傳播的作用,有影視文化獨特的、通俗易懂、貼近大眾的解讀歷史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但其更主要的是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異常豐厚的內蘊,我們在傳統文化這座“金礦”中,挖掘出了豐富的文化“礦藏”。
無論古詩詞熱也好,文化遺產熱也好,還是歷史文物熱,它們都是通過不同的文化藝術樣式來解讀歷史、解讀傳統和解讀經典,這給予了我們豐富的歷史想象,激起了我們對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興趣,使我們感受到擔負起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歷史的情愫。對于我們的民族來說,對于我們個體生命來說,我們都無法割斷與歷史的聯系。文化傳統,或可說是一部古籍經典,或可說是一處歷史遺跡,或可說一件文物,也可說是歷代圣賢名哲的思想……這些作為文化保存形式或純粹精神的保存形式,構成了歷史、構成了傳統。它們讓我們有了歷史的記憶,讓我們可以窺見到遙遠、悠久的歷史的面孔。歷史并不是遙遠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在歷史的演進之中。
為什么傳統文化成為了當下最大的“網紅”?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留著傳統文化的積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的“根”。這源于我們不能割舍的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熱愛,是我們的心靈中仍然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薪火。所以,電視熒幕將視角聚焦傳統文化,一定能得到受眾的關注,這樣的節目既高雅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