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風頭正勁的中國網絡文學如何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值得研究者密切關注。中國網絡文學經歷了近20 年的發展變遷,在當代文壇已經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但是,與網絡文學迅猛發展的勢頭相比,相關理論研究與批評則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現有成果中,針對網絡文學的審美導向、網絡小說的精品意識、網站編輯管理機制、網絡文學市場主體培育、網絡文學評論引導等問題的研究相對集中,關于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產業開發、政策扶持、人才培養、行業自律等方面的成果也頗為豐富。相較而言,以下幾個問題,還有待更為深入、持久的關注與研究。
加強內容建設 推動健康發展
中國網絡文學已經體現出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與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和韓國偶像劇并駕齊驅的“四大文化奇觀”之一。“從全球看,以中文寫作的網絡文學在活躍程度、讀者數量、影響力和鮮明特色等方面,都是其他語言的網絡文學難以匹敵的。”(張頤武:《中文網絡文學追上世界腳步》)
事實上,網絡文學如何健康發展是其誕生以來一直頗受關注的問題。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當代文藝的重要類型,但同時也存在數量多質量低、抄襲模仿、內容雷同、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以及片面追求市場效益、侵權盜版屢打不絕、市場主體良莠不齊、管理規則不健全、市場監管不完善等嚴重問題。在上述背景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了《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提出了多項保障措施,為網絡文學發展確定主要基調。該《意見》強調,網絡文學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緊跟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始終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
作為一種新的文藝樣態和樣式,在日漸延伸的網絡文藝產業鏈中,網絡文學被公認為創意產業的活水源頭。近年來出現了一大批改編成熱門影視或游戲的網絡文學作品,如多次重播的電視劇《亮劍》《甄嬛傳》《杜拉拉升職記》等,備受追捧的網游《誅仙》《星辰變》《斗羅大陸》,廣受關注的電影《失戀33天》《裸婚時代》《尋龍訣》等,這些作品在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等方面與時俱進,客觀上發揮了大眾文化的整合功能,在文娛領域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就網絡文藝發展現狀而言,相關理論與批評無疑是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環節。相對于網絡文學創作的繁榮,網絡文學批評明顯存在著“單腿行走”、脫離文本、針對性差、創作與批評良性互動缺乏等問題。批評的鏡子作用、良藥作用未能得到較好發揮。因此,要倡導網絡批評家提前介入、跟讀網絡作品,敢于“剜爛蘋果”,提高針對性和影響力。要創新批評陣地,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批評,推動網站隨同作品上線開通批評平臺。要推動和鼓勵傳統文學評論家,在網上積極發聲,影響和引導網民閱讀,提升網絡文學評論水平。要注重從網絡作家和網站編輯中發現培養網絡文學批評家,逐步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熟悉互聯網的網絡文學批評家隊伍。
此外,學院派網絡文學批評也應該注重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在點擊率、月票榜和網站排行榜之外,構建一套具有審美性與歷史感的評價體系,以提高讀者的“審美感知力”與“藝術鑒賞力”,真正“介入性”地影響網絡文學的發展,并參與主流文學的打造。
優化產業發展 提升品質格調
就網絡文學當前狀況及其發展態勢而言,媒介、資本和制度是驅動網絡文學發展的三股主要力量。這三股力量各自發揮作用,也相互牽制。一方面,資本使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使網絡文學得到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資本又會束縛技術創新和文學生產除利益之外的追求。此時,管理制度便在市場利益和技術創新之間發揮調控作用。三者在相互博弈和制衡中形成合力,才能共同驅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
對于文學研究而言,與時俱進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至關重要。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從最初的自由抒寫到如今資本深度介入,網站的資本化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網絡文學的格局。在其商業化過程中,網絡文學的市場價值與審美價值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隨著網站和寫手經濟收益的不斷增加,網絡文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網絡文學生產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導向也逐漸出現了過度商業化的偏差。其中“IP熱”就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新現象。
作為商業化產物的“IP開發”,近年來頗受網文批評界的關注。當前的網文產業主要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圍繞IP版權開發,全方位打通行業壁壘,已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原創作品與IP開發的直接對接,已經成了網絡文學發展的一種新時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原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2015年就已正式啟動IP運營;類似的運營模式還有掌閱科技推出的原創平臺、阿里推出的內容渠道、中文在線的“湯圓創作”APP原創平臺等。而在這些IP開發競爭過程中,閱文集團的隆重掛牌,或許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項舉措。有研究者將網絡文學產業發展概括為“跨界、調整、重組”,形象地反映了資本深度介入網絡文學生產所帶來的顯著變化(吳長青:《網絡文學產業發展三大趨勢:跨界、調整、重組》)。
IP開發,為網絡文學生產與消費增添了活力、開辟了新路,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例如,網絡文學IP價格虛高,泡沫化嚴重。資料顯示,2012年之前,一部網絡小說的改編版權,用10萬元左右便可買到。而到了2014年,知名作家的作品可以突破百萬元。2015年,諸如南派三叔、天下霸唱、唐家三少等的一部作品版權費更是達到千萬元以上。但事實上,擁有優質IP并不等同于一勞永逸,并非毫不費力就能創造不菲的市場價值。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泛娛樂”被多家互聯網公司寫入戰略規劃并大力推進。隨著明星IP價值不斷上漲,網絡文學在泛娛樂潮流中如魚得水,BAT(百度、阿里、騰訊)加大在網絡文學上的布局,新一輪的競爭即將引爆。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泛娛樂大背景下,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模式下,網絡文學作為傳統信息消費的信息化轉型的典型模式之一,其受眾特點發生了巨大變化。眾多網民在切實感受到網絡文學所帶來的知識獲取途徑變革的同時,也不免倍感困擾。
網絡文學的泛娛樂化傾向引起了批評界的高度關注。人們注意到,自2012年騰訊率先提出打造泛娛樂生態圈的概念后,以BAT為首的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及時跟進,在打造泛娛樂產業生態鏈方面大做文章,網友熱捧的原創作品進而受到投資客的高度關注。有學者對上述現象進行總結認為:“泛娛樂的發展理念也因此應運而生。網絡文學不僅僅能夠提供用戶純粹文學作品的閱讀體驗,還能通過由網絡文學衍生出的網絡游戲、影視作品等周邊產品,為網民提供一系列的娛樂體驗……目前已經形成一條相當成熟的產業鏈。”(盛海剛、王葶亦:《泛娛樂背景下網絡文學發展的幾點思考》)但商業模式單一、精品內容稀缺等仍然是網絡文學泛娛樂化頗遭詬病的難題。
如何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深度的優秀作品來引領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成為當下亟待認真探討的問題。網絡文學研究要大力營造創新創優氛圍,理性遏制“泛娛樂化”傾向,提升相關理論研究與學術批評的質量,充分發揮理論引導作用,多出精品,從而為網絡文學創作與傳播的“正導向、講格調、提品質”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