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記憶照亮絲綢之路 “文化記憶——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京開展
泥彩塑:陜西八大怪(漢族)
陜西鳳翔
制作者:胡新明(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薩巴依(維吾爾族)
馬頭琴(蒙古族)
內蒙古(上世紀60年代)
銅鎏金白度母像(藏族)
堆繡唐卡: 密宗三怙主(藏族)
銅鼓(壯族)
廣西賓陽(漢代)
“松鷹”賀蘭石刻方形硯臺(回族)
寧夏銀川(上世紀50年代)
夜光杯(裕固族)
甘肅酒泉(上世紀50年代)
“壽”字銅盤(回族)
1月5日,由國家民委支持,民族文化宮主辦,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承辦的2018年新年特展“文化記憶——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民族文化宮正式開展。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出席開幕式并宣布展覽開幕。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不僅構筑了亞歐非商貿交通網絡,也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公元前2世紀,張騫從長安城啟程出使西域,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由此開通,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新紀元。漢朝以降,絲綢之路的內涵不斷拓展,形成了以沙漠、草原、海上干線為主的網狀交通系統,并在唐代達到鼎盛。作為當時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文化通道,絲綢之路實現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并因此孕育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沿線不同民族的人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內容豐盈且獨具特色的生計方式、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學藝術等。這些非物質文化,浸透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厚重情感,是一個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記憶。
本次展覽共展出159套307件館藏珍品,均為絲綢之路沿線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陜西、河南、山西、寧夏、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四川、重慶、云南、西藏、廣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展品種類豐富,包括樂器、瓷器、書畫、金銀器、漆器、服飾、織錦、刺繡等;涉及民族眾多,展現了我國21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年代跨度大,既有西漢時期的銅鼓,也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文物,還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精美手作。展品在體現精湛技藝的同時,也傳遞著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人文等價值。
“這面西漢時期的壯族銅鼓出土于廣西賓陽,面徑69厘米,高46厘米。因為年代久遠,其上很多小配件已經掉了,體現出厚重的歷史感。”展覽現場,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助理羅吉華向參觀者介紹說,銅鼓在歷史上最早是起到傳遞信號的作用,比如祭祀和節慶時用來召集群眾。明清時期,銅鼓演變成一種樂器。直到現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在節日里都會打銅鼓,形成了一種區域文化。
據羅吉華介紹,此次展覽曾在2016年作為文化部、甘肅省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重點展覽項目,在甘肅敦煌展出。再次展出,在展品的選擇上以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為主,新增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精美手作”內容,讓參觀者既能看到絲綢之路昨日的輝煌,也能看到非遺項目今日的新姿。
除了精美的展品和圖片,此次展覽還展出了10余部非遺文化題材的視頻資料,并設置了非遺項目的互動活動。觀眾可以在現場拓印制作木版年畫并將作品帶回家,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精彩。
據介紹,此次展覽是民族文化宮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的一次有力實踐,是民族文化宮履行公益性職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展覽將持續至3月31日,其間向觀眾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