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百”書畫描出多彩貴州
苗寨笙歌(中國畫) 劉大為
亞魯王(雕塑) 吳為山
平塘射電望遠鏡(版畫) 李康
加榜梯田大峽谷(油畫) 徐里
黔山天塹變通途(油畫) 李鑫、王杰、黃巍、齊俊生
留別冊陽(書法) 戴明賢
海龍囤與平播之役(油畫) 張延昭
蕨類活化石桫欏(版畫) 吳建棠、朱劍坤
貴州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繪畫藝術的發展比中原和江南晚了許久。明代楊龍友的畫曾得到當時包括董其昌在內的眾多士林名人的高度評價,他的《秋林遠岫圖》中雍容的線條,舒緩的筆意,將貴州的山水畫得如此靈動,成就了雅致挺秀的一派古意。明清兩代,貴州畫家多以山水、工筆見長。姚茫父詩書之余,精研六法,提倡新文人畫,可謂一代通才。抗戰期間,很多藝術家將新穎的形式和觀念帶入貴州,貴州美術、書法從此進入了與現代美術接軌的征程。新中國成立后,貴州有了劉知白的潑墨山水,清奇明麗,大氣磅礴。隨后李昂的《苗女》等油畫作品推崇寫實風格,讓學院派畫家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而貴州的版畫,既吸收了國畫的線條優勢,又融匯了油畫的寫實傳統,跳出“形”的束縛,更加追求“意”的表達。
元明時期貴州書風大盛,張三豐、王守仁、楊慎、張翀、郭子章、鄧子龍等都是貴州知名的書法家。貴州有《諸葛碑》《濟火碑》《姜維碑》《盧豐碑》《嚴季男碑》等碑刻記錄,遵義鳳岡的石刻亦顯示了貴州當年書法活動之盛。但由于地域條件所限,貴州許多卓有成就的書法家終身湮沒無聞,作品流傳至今的甚少。
在原始之初,由于自然條件艱苦,貴州有了野性十足的山地文明,大山的簇擁造就了貴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多彩貴州”因此而得名。世居少數民族在此保留了珍貴的多民族文化,屯堡“群落”又吸收了漢文化的精髓,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勝景讓人流連忘返。貴州現有文化的狀態,亦如自然風貌一般,“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這種包容的多樣性使得貴州以一種敞開的胸懷,千百年來不斷接受外來文化的浸潤,這種胸懷正契合了當下文化自信的價值取向。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貴州各族兒女的奮斗歷程中,發生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涌現了一批批勇立潮頭的時代人物,繪就了一幅幅砥礪前行的壯美畫卷。這片充滿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藝創作源泉,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成為貴州人民的共同期待。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化廳、貴州省文聯組織實施的多彩貴州大型書畫“雙百”創作工程應運而生,藝術家們用“100件美術作品、100幅書法作品”再現貴州的歷史畫卷和時代風貌,描出貴州氣派,寫出貴州精神。
在200幅作品中有描繪歷史文化的作品《亞魯王》《海龍囤與平播之役》等,再現了史詩中的英雄人物氣概;描繪民族文化的作品《苗寨笙歌》《稻香魚躍侗家情》等則將貴州特色印上中國氣派;《加榜梯田大峽谷》《盡展奇觀萬峰林》等作品表現出貴州的旖旎風光;《蕨類活化石桫欏》等更是聚焦史前文化魅力。劉洪彪、陳洪武、戴明賢、陳加林等當代書家也盡情揮毫,將胸中的貴州做了全新的闡釋。此外,遵義會議、婁山關之戰等紅色文化和陽明文化、山地文化,“天眼”工程和畢節創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遵義花茂村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貴廣高鐵建成通車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都匯聚在這些作品中。或大氣磅礴、氣韻浩蕩,或溫婉細膩、情感雋永,呈現出風格各異、形式多樣、情景交融的藝術氣象。它們以精湛的文化表現形式和豐富的藝術語言,凸顯貴州獨特的地域文化風貌,展現出貴州恢宏的歷史發展進程,內聚貴州力量,外示貴州形象。
參與的創作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又有德藝雙馨、勇于創新的書畫藝術領軍人物,同時也不乏后起之秀。藝術家們數次深入貴州采風,追根溯源,以心達情,以情達景。“雙百”工程也使得眾多藝術家在對主題的提煉表現過程中,找到了自我與國家歷史印痕、與民族精神記憶關聯的使命感。筆耕不輟中,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崇高情懷和使命擔當。
從畫布到雕塑,從山水到人文,從平面到立體,對貴州的美術發展來說,“雙百”工程就像一個里程碑,承接著過往的優良,又開拓著未來的無限可能。無論是風云激蕩還是傳承有序,貴州都用包容的精神將貴州文化寫進中國故事。
“我們一直在做鐵杵磨針的艱辛工作,但不能只是磨針,還要用針繡出能綻放于神州大地之上的多彩之花。”貴州美術家協會主席諶宏微表示,“雙百”工程填補了以美術形式完整講述貴州故事的空白,是貴州美術史上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重大突破,是貴州建設多民族文化強省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美術家們將不負桑梓,在新的起點上抓住新機遇,開創新局面,用美術形式提煉、弘揚、展示貴州,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續寫新時代貴州發展新篇章,為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李晶,系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