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通識教育+創造力才能跑贏未來
(原標題: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通識教育+創造力才能跑贏未來)

2017年12月24日晚,方所廣州店內人頭涌涌,一身黑裙的郝景芳快步走入,穿過人群。由于飛機晚點,當晚的分享會她遲到了半個多小時,店內的讀者卻越聚越多。她此次帶來的新書《人之彼岸》是關于人工智能(AI)的。他們更想知道的是,身處AI時代,不遠的將來是否會如同科幻小說中寫的那樣,有點冰冷,有點殘酷。
郝景芳也不確定未來的面貌,她始終相信,人工智能并非人類公敵,但人類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與人工智能相處。于是,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郝景芳開始關注AI時代的兒童教育問題。她希望每個孩子長大的時候,都有充分的準備,與人工智能同行。
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存在隔閡
一頭整齊的長發,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看起來就像書店里隨處可見的一位女大學生。然而和同齡的女性相比,郝景芳的思想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在她看來,人類與人工智能是互相映照的兩面,像兩條平行線共同向前方發展。它們之間,隔著一條科技的河流,有可能是小溪,也有可能是鴻溝。
在AI的彼岸,如何觀照人的此岸?
郝景芳在新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錢睿的母親在一家號稱“妙手回春”的醫院就醫。他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這家醫院把病人的記憶轉移到人工培養的身體上制造新人,由此獲得新生命。在他計劃起訴這家醫院謀殺等罪名的時候,卻得知他自己也是一個腦部植入了AI芯片的“新人”。整個社會已經有幾千萬不知道自己是“新人”的人,如果他把醫院告上法庭,那么無異于謀殺幾千萬人。更重要的是,他是誰,裝了AI芯片的人,還可以算是人類嗎……
借著新書中《永生醫院》的故事,郝景芳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所帶來的社會與家庭、道德與責任的沖突畫面。
其實,這本書中有6個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幻故事,每個故事都在講一種隔閡,人性和科技性的對抗。郝景芳說,她的六篇小說都是關于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從程序應用到人形機器,再到超級智能。小說的安排順序,大致上按照時代推移,按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性,由最近向最遠推移。“其中有推導,有想象,也有相當任意的設定。”
郝景芳說,自己并非人工智能的專家,也不想還原人工智能的發展史,只是想聊一聊AI究竟會發展到何種地步。“人工智能來臨,我們該怎么辦?”
理解人工智能從而更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是近兩年來全民熱議的一個話題,各類分析AI的書籍層出不窮,但用科幻小說的視角來“預測”AI發展的算得上是鳳毛麟角。
在過去的一年,郝景芳看了不少有關人工智能和人類腦科學的理論書籍,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很多思考,于是便有了這本《人之彼岸》。
“從高中起,我就對人的意識和人腦運作方式非常感興趣,我曾說過它會是我寫作的母題。而AI問題是我對人類意識問題興趣的外延”。郝景芳說,了解了AI之后,她最大的收獲是對人類自身多了一分清醒的認知。“人可以通過理解人工智能從而更了解自己。因為二者本身是對照的關系。”
人工智能并不遙遠,也不高冷,它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開車時的導航軟件、美食APP的智能推薦都算得上是人工智能,只不過這些屬于工具性應用,而不像小說和電影中常常描繪的那樣,近似于一種新生命,有獨立的自我和自由。那么,再往后發展,超級人工智能是否會像《機器姬》那樣覺醒,或像《終結者》《黑客帝國》那樣超越人類,甚至毀滅人類?
對此,郝景芳還是持樂觀態度。“人工智能會變得非常強大,但并不意味著會毀滅人類。”她打了個比方,“就像原子彈一樣,能毀滅所有人,但按鈕掌握在人類手里,最有可能出現的,不是它們毀滅我們,而是我們毀滅我們。”
在“人機共存”時代要“終身學習”
此外,還有一個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到底有多少人的就業崗位會被AI取代?
李開復就曾預測,“從事翻譯、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90%的工作內容會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對此,郝景芳也表示,國際上有好幾項權威研究得出大致相似的結論——未來20年,現有工作的一半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郝景芳說,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
“AI可能會對很多人的工作產生威脅,但AI并非全能”,有著專業物理學背景的郝景芳指出,人工智能存在“三朵烏云”:綜合認知能力(常識)、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表征能力。“這些都是人工智能難以突破的瓶頸,反之,這些也是作為人類最寶貴的特質。”
郝景芳舉了兩個例子,比如一個人拿著一瓶酒跑出商店,店員在后面追,人會判斷是有人 跑單 ,AI卻無法理解這是怎么回事。當一個女生說“我不舒服”時,人工智能可能只會說“喝點熱水”,它分不清究竟對方真的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在生氣,它搞不懂人類的真實情緒。
“雖然未來5-10年,AI會讓很多人失業,但也會有一些新的職業等著我們。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好準備。”在郝景芳看來,在“人機共存”的時代,我們要做“終身學習”的人,擁有和AI相處的能力,有超越AI的能力。
以創造性思考為學習引導
郝景芳并不擔心人工智能搶走人類的“飯碗”,擔憂的是人類自身。“當我們過于依賴很多的數據系統以后,我們自己如果變得懶于思考、懶于自我反思,而讓我們自己的智慧退化的話,這是AI對人類最大的威脅。”
在任何時代,學習都是有必要的,在智能時代更需要智能的提高。
郝景芳的女兒三歲了,孩子的成長過程讓她驚嘆人類的學習能力,而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是人類的寶貴特質。在新書的最后兩篇,郝景芳用科普文分析了人類的學習方式、世界觀是如何建立的,探討了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完全可以當做人工智能時代的“育兒指南”來讀。
工作帶給她的前瞻性預測和對女兒未來成長的憂患,讓郝景芳行動起來。她開始創業,創辦了兒童教育項目“童行計劃”,目標是創造出面向未來的優質教育內容,共享給所有孩子。她希望讓更多人能參與教育,分享經驗和智慧,也希望能借助創新形式填補教育的鴻溝,給更多貧困的孩子帶來優質教育內容。
郝景芳說,如果沒有創造力在單一領域是拼不過機器的。正是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勝任套路化的工作,孩子們才更應該進行系統性的正規學習,把人類認知發展中最獨特寶貴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綜合學習各個領域,以創造性思考為學習引導。這就是“童行計劃”的目的,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創新,給孩子們帶來好的通識教育和創造力教育。郝景芳說,她的愿景只有一個:讓每個孩子都做好準備,面向“人機共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