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毅2017作品展:雕塑中的關系
展覽:沈烈毅2017作品展
時間:2017 年12 月24 日至 2018年1 月18 日
場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談及中國雕塑的現狀,可能要從雕塑藝術家談起。在我的認知中,雕塑家和雕塑藝術家是有區(qū)別的,簡單點說便是“技”和“藝”的區(qū)別。雕塑家講究的是雕塑的本體語言,一雕一塑亦是形體的一增一減,拼的是眼與手的關系。而雕塑藝術家更講究的是材料對觀念的轉化,如果用合適的材料來表達合適的觀念顯得更為重要。
正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的沈烈毅個展,可以看出這位雕塑藝術家的“觀念”體現在何處,我想通過他三個系列的作品來進行討論。
《蹺蹺板》系列。提到蹺蹺板,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孩童玩耍的玩具設施。孩童坐在蹺蹺板的兩端,重要的一點是“能見”,玩耍的雙方幾乎能達到百分之百的能見度,所有的表情與情緒能無障礙地進行表達。而在藝術家四件蹺蹺板的作品中毫無例外地增加了“能見”的難度,甚至是“不能見”。蹺蹺板兩端的參與者,始終被藝術家人為地拉開了距離,他們幾乎無法進行最普通的視覺或是情感交流。從作品的體量上,藝術家也刻意與孩童的玩具進行了區(qū)分,像是長大了的“玩具”。通過藝術家對成人玩具的創(chuàng)作,參與者無形中會產生情感溝通的隔閡,這是藝術家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成人蹺蹺板背后的社會屬性。
《雨》系列?!队辍废盗凶髌肥撬囆g家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脈絡。如果《蹺蹺板》系列作品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雨系列作品談的便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用堅硬的花崗巖去模仿柔軟的水滴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在當今流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中,用一種材料去模仿另外一種材料是常見的,也更容易獲得普遍的認同。而在雕塑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這種方法體現得比繪畫或是影像作品更為明顯。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是對流行的警惕,因為這類作品永遠都要面臨解釋一件物為什么要模仿另一件物,一件物為什么不是另外一件物的終極問題。禪宗里面有一段高僧懷讓磨石為鏡以此點化馬道一的故事,講的便是石頭終究是石頭,不論如何打磨不成鏡子的故事,以此隱喻北宗禪打坐、念經、持戒無法立地成佛的道理。但藝術終究不是為了講道理,參禪悟道,我們又回到“技”與“藝”的探討中。在沈烈毅《雨》系列作品中,我們能感覺到藝術家近乎極致的執(zhí)念,每一件作品都像修行般的苛刻,從選材到永無盡頭的打磨,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成為了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區(qū)別于流行的雕塑創(chuàng)作,我們很難找到用有形物去模仿無形物,用永恒去模仿瞬間的作品案例。而沈烈毅用有形的石頭去模仿無形的雨,用永恒的石頭去模仿雨無形的瞬間便是作品的高明之處。在別人都談論物與物之間的區(qū)別的時候,藝術家賦予了兩種毫不相干的物體的聯系。
《天空》系列。藝術家通過兩個系列的作品探討了人與人、物與物的關系,而天空系列作品則探討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如果說《雨》系列作品舉重若輕的話,那么《天空》系列作品則是舉輕若重。藝術家在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作中,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記憶用最輕薄的方式表達,并借用社會中最重要的標志形象去模糊個人的邊界。因此我們能在作品中尋找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社會標尺,任何個體經歷都需沉淀在社會的考量當中。而個人與社會,渺小與宏大的對比中迸發(fā)出一種強大的哲思力量。人或人創(chuàng)造的歷史正如天空一般,你說不清楚它是否輕薄或是偉大。
“人與人關系”、“物與物關系”、“個體與社會關系”是沈烈毅正在探討的問題,也是大多數藝術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不可能用一件藝術作品去回答所有,因為“關系”永遠在變化。如果我們把雕塑看成是暫時的永恒,那么一個好的雕塑藝術家,他的作品也會根據關系的變化,根據不同人的加入而發(fā)生情感的參與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