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功:常德是一座讓我們重新找回對文學戀情的城市
創作微小說,就是和文字談戀愛。或許和文字談戀愛的人多,但是和文字談戀愛的城市卻很少,而常德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在這里,文人墨客能夠找回和文字初戀時的感覺。
12月10日至11日,第五屆武陵國際微小說節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舉辦,國內外數百位作家齊聚常德。借此機會,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接受記者訪問
一座熱愛文學、崇尚文學的城市
常德,陳建功來了很多次了,印象也非常好。他認為,常德是一座讓他們重新找回對文學戀情的城市。他告訴記者,在武陵國際微小說節召開的頭一天晚上,武陵區委書記莫漢桃和區委副書記、區長廖可元來看望他們,期間廖區長忽然向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王躍文連提了兩個問題,提的問題讓他很驚訝。廖區長對《國畫》、《滄浪之水》里面的具體的人物和情節娓娓道來,包括中間很多疑問都提出來了,一個區長如此熟悉書中的人物情節,這是種什么樣的境界?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他如此?熱愛!還有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常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丘陵同志,對微小說今后的發展走向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十分感動。
不光是關注文學、熱愛文學,大力推動文學在全市發展的領導層,常德還有許多“潛在”的文學力量。有人曾給他推薦了一個名叫“走向”的常德本地的公眾號,他發現有非常多的文學作家在上面抒發他們的情懷,發表他們的作品,讓他在驚訝的同時也感嘆文學對一座城市文化的創造力,一座城市對文化的影響力。總的來說,常德或者說武陵區的文學氣息濃郁,這是一個充滿了文學氛圍的城市,在這座城市里,你能夠找到最初熱愛文學的那顆純粹的心。
一座始終領跑微小說發展的城市
微小說這種形式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在美國馬克吐溫時代就很活躍,海內外各國都有。它是隨著報刊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但其實到了網絡時代,微小說反而更活躍了。各個地方都有這樣的創作群體和創作主流的出現,例如上海、湖北等,但是陳建功覺得只有常德抓住了這個機遇。包括這次的微小說節在內,常德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了。這種一年一次的將海內外的作家集中在一起,激發對文學發展的探討力、敏感性和活力的形式,也體現了一定的群眾性。他說,他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武陵對于文化的引領和自信,武陵國際微小說節現在已經成為了被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界都關注的一個節慶活動,他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活動促成微小說的推廣和發展。
此外,陳建功也認為微小說應該抓住如今手機客戶端興起的機遇,推進文學作品電子化的進程,推動微小說走向大眾。我們可以鼓勵微小說家建立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將傳統文學領域和當代新媒體科技結合起來,通過手機客戶端對外發表作品,也讓大家有更多地渠道去了解微小說,從而慢慢喜歡上微小說。而在這方面,常德仍舊走在了前面。
一座來了就舍不得離開的城市
陳建功說,常德是一個來了就舍不得離開的城市,不光是城市建設、市政管理還是風景,都表現了常德人民的情感、審美水準的當代化、現代化。常德的建設始終將人民擺在第一位,對人民的關注比一切都高,在關于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共產黨要以人民的幸福為規劃”的實際踐行上,也讓他很受啟發。他說常德是一個有朝氣的正在上升的文學城市,他希望在這樣的氣氛下,通過這樣的活動,讓作家對經典作品的追求和打磨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易賽楠 譚珊珊)
相關鏈接:
陳建功,廣西北海人。一九四九年生。1957年遷居北京。1968年高中畢業后,做礦工十年,其間開始文學創作。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后,到北京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1995年3月調任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長,后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是第10、11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第12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迷亂的星空》、中短篇小說集《陳建功小說選》《丹鳳眼》、中篇小說《鬈毛》、中篇小說集《前科》、散文隨筆集《從實招來》《北京滋味》、長篇小說《皇城根》(合作)等。陳建功的作品曾兩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以及其他重要獎項,并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其作品《找樂》《丹鳳眼》《飄逝的花頭巾》等曾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拍攝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