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正文信少了節目短了思考在繼續
趙立新
于和偉
周迅
去年冬季,《見字如面》一經問世便被譽為綜藝“清流”。時隔一年,第二季的播出自然引發關注。9月份,第一集播出后迅速點燃各種話題,無論是周迅動情演繹太平輪上幸存者的罪疚感,還是黃志忠聲淚俱下的那封《對不起,媽,我生病了!》,都經媒體迅速發酵引發有關“生與死”的討論……不過,節目卻在9月19日突遭下架,節目組給出的官方說法是“正常調整”。上周二,《見字如面》重新上線,細心的網友發現:信變少了,從第一期的6封減少到4封;時長也變短了,從原來的90分鐘縮短為40分鐘。如此看來,節目確實被調整了。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此表示,“節目在創新,管理也在創新,只要目標一致,不同意見都是暫時的,總是患得患失糾結于悲喜,很容易忘掉目標。”
關于選信
“值得讓更多人看到的信,始終是節目選信的標尺。”
北京晨報:時隔近兩個月,您對第二集的重新上線有何感想?
關正文:要努力的地方更多了,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了。另外就是覺得觀眾太可愛了,讓大家久等,卻仍有幾百萬人第一時間上線。這些天大家都在談美好生活,在我看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同樣也表現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主要社會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樣包含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同不均衡不充分的精神產品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讓受眾真正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并獲得滿足感,是所有生產者、管理者的使命。
《見字如面》經歷了幾次過山車,有全國通報表揚,有豆瓣9分以上的萬人評價,有單期過2億的受眾喜愛,也有兩次上架的爽約。在我看來,這都是實現美好精神生活努力的正常過程。節目在創新,管理也在創新,只要目標一致,不同意見都是暫時的,總是患得患失糾結于悲喜,很容易忘掉目標。
北京晨報:第二季節目在開播之初遭遇被暫停的坎坷,后續在導向把控上會有什么改變?節目組在選擇信件時秉承著什么樣的標準與尺度?
關正文:值得讓更多人看到的信,始終是節目選信的標尺。這個值得,主要是提供認知價值、思考價值,有些常識的標準是不會變的。
北京晨報:第二集節目變短了,讀得信也少了,40分鐘4封信,是什么原因呢?
關正文:數量多少并不是問題,少更值得珍惜。因為每封信都有觀察和思考的價值,都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素材和窗口。
無論第二期節目播出了幾封信,這種激活思考的努力都在繼續。思考是精神生活最愉悅的部分,是形成大眾喜聞樂見的精神娛樂享受的最高境界。現在很多人都在批評低俗化,我們還應該知道低俗的對面是什么。不提供思考價值的“高雅”往往只能呈現貼金的虛榮,思考的缺位永遠只能形成低俗的產品。提供認知價值,激活受眾思考,滿足精神愉悅,是文化產品生產規律。
北京晨報:停播事件對節目的影響有多大?
關正文:現在,我們必須面對第二期節目熱度上升緩慢的現實,但我們希望大家都能更多看到積極的一面,更多支持節目。我們會更努力,我們也需要正能量的激勵。
北京晨報:第一期時,李真的信件感動了很多人,后續媒體報道和傳播也很多,這個效果有預想到嗎?不知道他的近況如何。
關正文:李真的信感動大家,首先是因為感動了我們自己。我挺膩味煽情套路的,但是看到李真的信,他寫得太美了,沒有人會被煽情,只有真正的感動。后來大家捐了很多錢,部分解決了他急需的醫療費,他的信還被博物館收藏了。創作需要真誠,只能做你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創作也需要批評,所有提醒都會讓你提升。能夠經歷歷史,是件幸運的事。
關于讀信
“只有聽得入耳,才能感受入心,才能有更多收獲。”
北京晨報:第二集上線播出后,于和偉和趙立新的兩封信引發了熱議,他們的演繹也頗受好評,談談錄制前后的過程吧。
關正文:于和偉和趙立新都是非常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他們在這一季節目中還有很多特別精彩的表演,特別值得期待。在第二期的這兩封來往信件中,最關鍵的是歷史上這兩位的心態如何把握還原。他們太精彩了,趙立新有個氣勢壓人的開頭,還有一種威脅和戲謔的味道,這讓后面的人很難接;于和偉準確表現了外柔內剛,表面上屈服內心倔強,特別好。
北京晨報:姚晨演繹越劇一代宗師袁雪芬寫給已故父親的信時,一上來就落淚,網友都覺得有點用力過度,您如何評價?
關正文:姚晨準備得太充分了,每一句都走心。大家覺得情感不同步,跟節目刪減后節奏有點突兀有關,跟姚晨的表演狀態關系不大。看節目的時候好多人盯著字幕條,姚晨還沒讀呢,大家就已經在感嘆說這就要沒了。
北京晨報:在讀信人的選擇上,會不會考慮一些帶流量的年輕明星?
關正文:我們歡迎所有優秀演員的加入。第二季第一期單期流量快3億了,這個數據完全真實,因為遠超我們和騰訊的預估。說實話,當節目沖高到幾億流量的時候,還是挺高興的,不光滿足了虛榮心,預示了市場價值,更增強了對受眾的信心。這跟優秀藝術家的加入密不可分,節目已經是流量擔當了,更多關注的就是品質。
北京晨報:會考慮普通人來演繹這些信件嗎?
關正文:這次有一封信是非演員上臺的,到時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因為他的表現足夠優秀動人。一般來講,只有優秀的藝術家才能細致傳達信件的豐富信息,并帶給大家愉悅的感受。你只有聽得入耳,才能感受入心,才能有更多收獲。
北京晨報:現在市場也出現了很多類似的同質化的節目,對文化綜藝這一領域未來的走向您有什么看法?
關正文:文化節目數量多了,還要看影響力是否提高,看觀眾是否真的愿意看。很多人用投機的心態做文化,其實不過是在掙點小錢,跟文化傳播沒什么關系,同樣是浮躁的表現。
實事求是地說,所謂文化節目的興起跟實力文化的一系列作品密切相關。我們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都是最初的嘗試,都有接近7億的觀眾。但是,我一直不大同意所謂文化節目風口的說法,客觀上不管你已經有了多大規模的受眾,大家還是把你當成小眾產品。這需要時間和堅持,不是一天能改變的。
其實觀眾不會因為你是什么類型的節目而喜歡你,大家愛看的節目只有一種,那就是好節目。在我看來,好節目的特征就是能讓大家享受高品質的精神愉悅的節目,而且應該是多元的。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任何單一品種都不可能離開多樣化的健康生態獨自壯大,只是我比較偏愛其中的一些題材罷了。實力文化將要推出的《一生之書》引起了大家的強烈興趣。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活著,我們都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