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的土地,紅的史詩——《湘南起義》系列水彩畫賞析
李春祥 水彩畫 紅軍長征過境汝城
湘南的汝城縣城,是中國革命史的特定坐標:1927年11月,朱德與湘南、粵北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在汝城縣衡永會館召開為期三天的聯席會議。此次會議在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為1928年元月發動的湘南起義作了必要的準備。1928年1月11日,朱德、陳毅率領部隊打響了湘南起義第一槍。李春祥,作為一個勇于擔當有使命感的畫家,以畫筆為時代立傳,在史實基礎上,以視覺圖像的方式,為紅色革命發祥地展開宏大敘事,不但給人以藝術的熏陶,而且能從中學習中國革命史,傳承紅色文化。這是我反復閱讀他創作的《湘南起義·汝城會議》等系列水彩畫作品的所想。
作為一個畫家,李春祥的造型能力強。他遵循藝術源于生活的規律,滿懷激情創作,創作領域不斷拓寬,筆下面貌日趨豐富。他的《晌午》《湘南風情看戲》具有湘南地域風土人情,7幅畫作陸續入選全國水彩·水粉作品展。近10年來他又對發生在汝城的紅軍長征經過的史實燃燒起熱情。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后,蔣介石急令粵軍在湖南汝城至廣東仁華城口設置了堵截紅軍的第二道封鎖線并在汝城布下重防,汝城成為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的主戰場;中央紅軍在汝城人民的支援下,經過16天的浴血奮戰,突破了國民黨精心部署的第二道封鎖線。1934年11月7日,紅三軍團主力占領文明,中央機關、中央軍委縱隊及各軍團部隊陸續抵達。期間,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羅榮桓等都曾在此駐足,并在朱氏祠堂大坪進行集中休整。根據這個史實,李春祥今年創作的《紅軍過境》水彩畫,榮獲“湖南省文化(群眾藝術)館業務技能競賽”的金獎。近年來,他陸續創作的《湘南風云》《湘南起義》《湘南起義之二》《湘南起義之三》《湘南起義之五》等多幅作品,連續七屆入選中國美術大展和湖南百年美術工程。他創作水彩畫表現湘南起義史實的巨幅畫達17幅,表現紅軍長征的有16幅。
在歷史畫創作中,李春祥處理繁冗復雜的史實表現時,不是完全采取“敘事”的手法,雖是畫“史”,但在創作觀念上偏向寫“詩”,著重歷史情感的抒發。他每創作一幅畫,都要翻閱相關史料,遍訪健在的老輩人,聽他們訴說事件發生時的真實場景,嘗試著再現那個歷史瞬間。他認為,重大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不是畫家個人的表現,而是畫家用誠實之心忠于歷史,感知歷史,并用藝術手段把感知變成具體的普遍認同的形象。在創作這些作品的技法技巧方面,他吸收西方油畫寫實的技術和美學觀念基礎,又融入了中國畫傳統的寫意精神,重視“神”的提煉和概括,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獨特的個性風格。在作品中,對于朱德、陳毅、歐陽毅、張際春等起義時的重要人物的肖像塑造,不僅要像,而且要“惟妙惟肖”,這就要解決“形”和“神”的問題。他著眼于“神似”,抓住表現對象的內在氣質,以神寫形,采用意象造型手段,大膽強化水彩干濕結合形式語言,把表現對象的個人氣質放在第一位,給人以“不似之似”的藝術效果,其藝術形象更具情感的力量,讓這些革命先驅者、共和國締造者的形象,能穿透人的心靈,給人以啟發,為人所領悟。作品處理眾多紅軍戰士、赤衛隊員和人民群眾,人物眾多,姿勢不同,表情各異,他通過角度的穿插,疏密變化,背景設計,適當留白,真實反映了這些人物飽滿的性格、神采和精神氣度。
通過《湘南起義》系列水彩畫,李春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他以一顆純真、虔誠之心,融入了他所熱愛的紅色土地和人民之中,持之以恒地歌頌著紅色土地上彪炳史冊的革命宏偉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