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的傳播發展要“內外兼修”
“金聲”仲尼式古琴(唐)
近日,筆者參加了中國琴會在上海舉辦的第三期古琴公益師資培訓班。培訓班旨在提高中國古琴藝術參與者的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貴州、安徽、山西、四川、甘肅、新疆、上海、深圳、香港等,他們有的在大學學習中文、古漢語,有的從事書畫培訓,有的經營集琴棋書畫茶道香道花藝等為一體的會所,還有音樂專業的大學教師。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學習古琴的人群主要以熱愛傳統文化的成年人為主,如在成都四川音樂學院附近從事古琴培訓的琴館有上百家;在江西南昌古韻琴館報名參加古琴公益課程學習的學員累計有兩千多人次,其中大部分學員為女性;在安徽淮北則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成立了淮北市古琴協會,以歷史人物嵇康、桓伊等為線索,以古琴為亮點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古琴自2003年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愛,各地古琴館、協會、研究會、斫制傳承人培訓機構等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但怎樣讓古琴正確傳承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強調古琴的文化地位,縱談古人的修身、立德、天地觀,在學習古琴的同時要兼修書法、茶道等傳統文化,注重內心感受;有人強調古琴作為樂器的屬性,應以旋律、節奏、音準為演奏標準,從聽覺美的角度學習古琴。
古琴培訓市場也是一片火熱。一方面,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今年,中辦、國辦還專門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和重要地位。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也讓各地各級政府保護和支持相關的琴派、琴人,國人開始重新審視和重視自身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部分企業和商人積極投身古琴培訓市場和斫制市場,其中產生的一些問題甚至亂象不容小覷,比如:“談琴”的人多而“彈琴”的人少;一些唱歌跑調的人教授琴歌,美其名曰“吟誦” ;有些彈弦不實、按弦不準的人教授演奏,假以“打譜”的美名;一些收費的短期師資班,文化理論的成分多于音樂演奏的成分,相當于“古琴基礎三日游” ……這些造成了當前古琴傳承的缺、散、亂等問題。古琴斫制的價格從淘寶上的幾百元、幾千元到名家的幾萬元、幾十萬元、上百萬元,這些現象一方面是市場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沒有行業標準和監管部門。
當下如何更好地傳承傳播優秀古琴藝術?培訓期間,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就表示,社會在發展,古人的學習精神可以借鑒,但現代的交通、網絡、通信等技術都比過去發達,讓古琴回到過去已不可能,古琴藝術要在今天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展,應該順應今天的社會大環境。
筆者曾針對古琴藝術做過一期專題講座,在播放古琴專題片《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時,現場觀眾既為之震撼,又感到新奇,這說明古琴藝術對公眾依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之快,娛樂項目之多,快餐文化令人應接不暇,以至于公眾沒有機會了解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所以筆者認為,推廣古琴藝術首先可以使用現場體驗和多媒體授課的方式做普及教育,由政府部門牽頭出資建立古琴傳習場館,定期舉辦古琴文化講座,并利用網絡視聽資料讓喜歡古琴的人群有機會全面了解古琴藝術,從而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廣泛地走進民心、惠及大眾。其次,組織業內權威人士或行業協會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建立產品成本核算機制和技能鑒定、素質考評機制,規范各地古琴教學機構從業人員和古琴斫制人員的資質,從而讓中國古琴藝術健康有序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