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破譯遠古農業生產“密碼”——聚焦寧夏鴿子山考古新發現
    來源:光明日報 | 王建宏  2017年10月30日16:30

    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發掘探方。李鵬攝/光明圖片

    研究人員在對篩選水洗探方土樣后殘留的微小物質進行挑選。李鵬攝/光明圖片

    考古人員在發掘出土臨時性建筑遺址。李鵬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遠古農業是怎樣起源的?一萬年前的先民們如何用火、怎樣居住?遠古人類迄今最小的裝飾品是怎么加工出來的?寧夏青銅峽鴿子山考古最新發掘成果給出了尋找這些答案的線索。

    2017年9月初,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高星等中國舊石器考古界專家來到寧夏青銅峽,對鴿子山遺址2017年度考古發掘進行驗收。本期光明視野深度解讀鴿子山遺跡,并邀請高星和寧夏考古所研究員王惠民撰文,從不同角度找尋一萬年前的人類記憶。

    2017年,考古界的目光聚焦于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更多人類秘密正被揭開。

    這是考古界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地區建立距今約12000年至42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文化演化序列。

    考古揭開遠古先民在原始農業萌生期的生產圖景

    “在1990年至1997年間,我們在鴿子山發現了諸如磨盤、磨棒之類的對植物種子進行加工的磨器。”寧夏考古所研究員王惠民說,磨盤是以谷物加工為主的器物,在中國發現數量如此之大的磨盤是絕無僅有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揭開了距今1.2萬年到1萬年之間,這一地區遠古先民在原始農業萌生期的生產圖景。

    在已有的發掘成果中,通過對土壤的浮選,還得到了大量豬毛菜、蒿屬、小麥族等可食性的炭化草類植物種子,同時對原地埋藏出土的磨器進行了殘留物分析,發現了植物淀粉的殘存。

    “通過大規模的水洗和浮選,現在已經發現了距今12000年前的草類植物種子,這是否具備了早期人類利用或栽培草類植物的跡象?如果具備了這些跡象,那就可以初步判斷鴿子山遺址是一處與我們研究中國古代農業起源直接相關的遺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軍認為,鴿子山遺址會為人們探討農業起源提供重要線索。

    這些證據似乎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遠古先民進行原始農業生產的圖景:隨著地球末次冰期最后一個極冷事件新仙女木期的來臨,鴿子山的原始先民們艱難地跋涉在賀蘭山山間的曠野上,尋找著食物。由于氣溫驟降,動物數量減少,許多植物也開始變得矮小,為了生存下去,古人類不得不開始使用一些特殊工具來獲取植物種子。在第四文化堆積層出土的植物種子、數量眾多的磨食器以及磨食器上的植物殘留物等,都為農業起源研究提供了最新的早期材料。

    另外,以往研究者認為,年平均溫度在12.75℃至15.25℃范圍之外的區域,不會存在大量的食物生產和加工活動,而鴿子山地區的年平均溫度遠低于該范圍,這刷新了人類當前的認知。

    火塘及疑似建筑遺跡展現古人類多樣化生存模式

    寧夏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鵬介紹,隨著考古發掘的繼續深入,鴿子山發掘出了數個結構性火塘。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彭菲認為,火塘的發現彌補了中國考古領域在距今10000年到4800年或8300年這一階段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域文化演化認識的缺失。

    火塘是一種相對難以完整保存的遺跡,在存在用火行為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相當一部分僅發現了用火相關遺存而不是完整的火塘,像鴿子山如此完整和大規模火塘的發現,在世界舊石器考古史上實屬罕見。

    鴿子山出現的結構性火塘已經具備比較完整的用火結構。而鴿子山出土的數萬件燒石也是同期遺址中數量最多的,這更表明多種用火方式與熟食、熟水在這里已經成為古人類成熟的生存方略。

    彭菲猜測:“遠古先民在火塘邊點火、烤肉、煮肉、御寒,甚至可能會把潮濕的地面烤得暖和一些去睡覺。”

    在一些火塘旁,一排排疑似柱洞的遺存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種疑似房屋建筑遺跡的柱洞與火塘的分布可能有一定的關系,古人類搭建棚子,在棚子的旁邊建火塘,用以居住取暖。

    鴿子山遺址考古發現的這些跡象都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增強,生存模式更加多樣化。

    最小飾品見證早期人類對美的追求

    李鵬告訴記者,鴿子山遺址考古發掘的精細、縝密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第10地點1000立方米探方土樣,經過篩選水洗、浮選等環節采集后,竟然發現了直徑1.2毫米串珠,比去年鴿子山發現的直徑1.69毫米串珠還要小,再次刷新世界范圍內舊石器時代最小人工裝飾品紀錄。

    耐人尋味的是,其內孔與自動鉛筆的鉛筆芯一樣細,即使在今天,使用精密車床來加工如此細小的工藝品也是一件難事,人類在10000多年前的石器時代,究竟是如何將易碎的鳥類蛋皮制作成如此精美的裝飾品的?

    近年來,晚更新世人類認知與審美能力的探討成為考古界的研究熱點。鴿子山出土的鴕鳥蛋皮裝飾品無論在形態大小還是在制作工藝上,都展示了古人類高超的工藝和精致的審美能力,刷新了人類的認知。

    “這個石片上有被連續擊打的疤痕,而且呈現出比較規則的放射狀痕跡,這是典型的石器時代人類使用過的石制品。”美國匹茲堡大學考古學博士曹俊陽指著一塊石片說。

    鴿子山出土的兩面器和尖狀器是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最典型、精美的器物。其中,兩面器的精美程度絕無僅有,最薄之處僅1毫米左右,長寬分別達到17.8厘米和6.6厘米。據王惠民推斷,這是遠古先民用來切割、加工獸皮的工具。

    “在鴿子山同時發現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雖然不能推斷這群人是一脈相承的,但能說明新、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這里長期繁衍生息。”王惠民解釋。

    鴿子山考古目前已進入室內整理和實驗室分析階段。專家認為,鴿子山對研究中國西部古人類文化傳播、植物采集加工馴化和原始農業的萌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99|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91精品免费观看|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国产真实伦偷精品|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小说| 久久精品视频16|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chinese精品男同志浪小辉|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情侣偷拍精品|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99热精品国产麻豆| 香蕉国产精品频视|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八零 |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