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以扎實創作塑造城市文學氛圍
在許多人眼里,上海是一座很難被描摹的城市——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始終處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中。上海同時也是一座文化重鎮,在中國大踏步發展前進的道路上,上海的作家從未缺席。這里不僅是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形成他們內心文化根基、書寫主題乃至寫作風格的本源所在。
在近年來的創作中,如何更深切地詮釋這座城市,成為許多上海作家的創作中心。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思想基礎上,上海市作協陸續建立了陸家嘴金融城、上海交通行業、奉賢千人計劃創業園等現實題材創作基地,先后組織多批作家深入到上海改革發展的前沿領域體驗生活并將積累下來的鮮活素材融入自己的寫作中,滕肖瀾、陸幸生、王萌萌、孫未等作家的首批下生活創作成果已經面世。被中宣部列入全國文藝界“深扎”典型的作家王小鷹則正在創作一部以父母身為新四軍老戰士的親身經歷為素材的長篇小說,用當代人的眼光回望父輩,寫父輩的故事及與信仰有關的故事。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是紅色題材蘊藏豐富的一塊寶地,‘紅色’這一主題貫穿整整近100年的歷史,沒有一段空白。上海紅色題材涉及的樣式、領域十分廣泛,從建黨起的風起云涌,直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上海紅色題材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是全國其他地區罕有的。”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偉說。在對于重大題材、歷史題材的呈現上,上海市作協已啟動“紅色起點”重點主題創作項目,委約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創作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十二年(1921年至1933年初)的長篇報告文學《起點》。同時邀約6位中青年作家分左聯、工會、婦聯、國旗等6個專題,創作一系列“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作品,首部作品最早將于年底問世。在“紅色起點”的創作構成中,既有原來擅長小說、散文創作的作家,也有在詩歌領域頗有建樹的詩人。“他們原來在各自創作領域擁有較高的文學水準,也對此感興趣。從紀實體裁入手,我們希望發現、培養一批在現實題材上創作突出的作家,將自主創作的優勢發揮到主題作品的創作中去,同時擴大作家的視野,建立起一支現實題材的創作隊伍。”王偉表示。
據上海市作協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馬文運介紹,在記錄重大節點、呈現城市發展軌跡等方面,上海市作協將策劃一批主題創作,其中包括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砥礪奮進五年的《上海報告》系列報告文學創作,和反映上海企業、文化走出去的“一帶一路”紀實作品創作。“在作家自主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引導,我們爭取推出一批社會所需要的、能夠反映現實的、記錄城市發展軌跡、體現社會變遷脈絡的作品,以更全面地呈現發展中的上海的全貌。”王偉表示。
王安憶的《匿名》,葉辛的《圓圓魂》《古今海龍屯》,金宇澄的《繁花》《回望》,趙麗宏的《童年河》《漁童》……近幾年來,滬上名家新作涌現,不僅在創作深度上不斷深入,在題材、樣式和寫作方法上求新求變,多位知名作家延展了原有創作領域,給讀者帶來了不少突破之作。結合上海市作協所推行的簽約作家、專業作家制度,許多作家得以減少生活負擔,更專注地投入到創作中。近年來,一批“70后”“80后”具有全國影響的年輕作家加入專業作家隊伍,隊伍青黃不接的狀況得到改觀。前輩作家持續發力,中生代作家則日益成熟,文學新人也不斷冒尖,可以說,上海作家中承前啟后的梯隊形態已經形成。
也正因為許多作家在創作上的不斷推陳出新,上海作家在近五年多個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收獲: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及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滕肖瀾、程德培、張新穎三位作家、評論家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任溶溶、張潔獲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殷建靈、蕭萍獲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秦文君、彭懿獲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路內獲首屆茅盾文學新人獎;此外,王安憶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并獲紐曼華語文學獎;趙麗宏獲塞爾維亞國際詩歌節“金鑰匙”獎;陸梅獲德國白烏鴉獎……在其他一些重要文學獎項、年度好書排行及省、直轄市一級的文學評獎中,上海作家及作品均收獲滿滿。
作家勇攀創作高峰的同時,文學刊物也在順應著時代潮流悄悄變革。繼與行距app合作進行稿件遴選之后,即將迎來60歲“生日”的《收獲》近期推出了“收獲故事工廠”,以類型文學全版權孵化平臺的形式,尋找、篩選、運營、投資有價值的類型文學IP。去年在慶賀創刊60周年的會議上,《萌芽》宣布改版,與“ONE·一個”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并擴容增版,以“更文學的厚度”回應時代,新刊推出以來,發行量迅速增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除此以外,《上海文學》《上海文化》和新創刊的《思南文學選刊》等期刊,以及華語文學網、云文學網等兩家網站,加上《上海作家》《上海紀實》《上海詩人》《網文新觀察》《上海詩詞》《海上文壇》等其他陣地構成了較為齊整的文學刊物矩陣,刊物種類日益豐富和完善。
除了刊物發表、作品出版等推廣陣地,上海市作協不久前舉辦了首屆上海文學影視創投峰會,以加強文學界與影視界的互通,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公司提供更直接、更規范的交流平臺。“上海是影視重鎮,文學為影視提供基礎,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有更堅實的基礎,文學和影視互相促進繁榮。希望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轉化為優秀的影視作品,甚至是經典作品。”馬文運表示。經由此次峰會,小白4部以上海為創作背景的小說成功簽約,多部作品達成了初步意向。而在最近舉行的上海市作協文學創作中心與上戲華山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小白的《封鎖》和姚鄂梅的《西門坡》成功簽約,將著手進行話劇改編與制作,雙方表示將每年定期開發文學作品,為更多作家作品多種形式的版權合作牽線搭橋。
對于新創作群體和基層文學組織的關注,也是上海市作協近年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建立上海網絡作家協會,積極幫助區一級寫作者籌建區作協,探索結合本區域文化特色的寫作方向,近期已幫助金山區、普陀區成立了區作協。“從出版物、文學刊物,到文學活動的籌劃和組織,我們盡量在資源上進行調配以幫助區一級文學機構建立和發展,希望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新探索,并不斷推進,以培養更多接地氣的寫作人才,幫助他們寫好當地,寫好城市發展的不同側面。”王偉說。
一座城市的文學發展,離不開作家的書寫勾勒,也離不開不斷流動、鮮活、充實的文學活動。談及上海的文學活動,許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已經持續舉辦三年、超過200期的思南讀書會和七年來上海書展活動的“重頭戲”——上海國際文學周、舉辦至今已十年的上海寫作計劃,以及昨天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這五年來,經由這些活動,已有超過400位中外作家來到上海,與讀者進行了面對面的接觸。而 “海上心聲”四季詩歌朗誦會、巴金故居面向社區、高校的系列巡展和講座活動則進一步將文學現場向普通民眾打開,對營造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圍,提高市民文學素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