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百年雕塑為民族“立魂” “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梳理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脈絡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尹春芳  2017年09月12日08:58

    展覽現場

    潘鶴《開荒牛》

    觀眾觀展

    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的雕塑展——“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全部展廳及戶外空間展出,共展出316位雕塑藝術家的590件(套)代表性作品。除了呈現中國雕塑藝術之美,還力圖以雕塑藝術為切入點,回望百年雕塑藝術,梳理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脈絡。除了有一眾經典的“重量級”的作品與觀眾見面之外,本次展覽也以雕塑藝術作為主線索,為民族塑魂、為人民塑像。

    1

    七大篇章共譜華彩樂章

    據悉,此次展覽的590件(套)作品是從中國美術館館藏的千余件雕塑作品中選出270余件,并從其他兄弟館借來以及征集了部分作品組成。本次展覽共分為砥礪銘史、塑魂立人、時代豐碑、匠心著意、多元交響、文心寫意、溯源追夢七大篇章。

    其中,“砥礪銘史”主要展現國家重大題材的主題雕塑,它們中有體現反帝反封建、救亡圖存的《孫中山總理銅像》《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創作的代表作《農奴憤》《收租院》。前者是美術館特意從西藏自治區征集而來的,包括難得一見的30余件殘存頭像。近年來在國家公祭活動中圍繞南京大屠殺主題創作的系列組雕也有呈現。

    “塑魂立人”則聚焦肖像人物雕塑,回顧中國文化傳統對雕塑藝術的影響。據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龍山、良渚、三星堆等遺址出土的人像雕塑,表明中國雕塑藝術很早就與文明史相伴相生。不過,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現,還是由“五四”運動之后從西方留學歸國的雕塑家們帶來的創作。其中佼佼者當屬滑田友創作的《出浴身段》。

    “溯源追夢”展示的是從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與雕塑相關的部分雜志、書籍、畫冊,匯集了《良友》《北洋畫報》《上海畫報》等刊物,部分因損毀嚴重無法呈現的雕塑實物,以圖像的形式為參觀者彌補了缺憾。

    此外,本次大展還特意為民間雕塑藝人辟出展示專區“匠心著意”,呈現民間智慧的創造力。它們中的江蘇無錫惠山泥塑,聲名鵲起于明清之際,其以“手捏戲文”一類作品最為精妙,多取材于京、昆戲曲中的故事情節;“泥人張”彩塑是我國著名的家族雕塑流派,以寫實技巧拓展了市民藝術的邊界;廣東潮州大吳泥塑相傳于南宋末年從中原遷徙而來,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民間雕塑藝術佳作,讓人不得不感嘆“高手在民間”。

    2

    學院派雕塑大集合

    此次展覽堪稱是學院派雕塑的大集合。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作品是劉開渠、滑田友、王丙召、王臨乙等集體創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這也是這件位于天安門廣場的浮雕首次“走進”中國美術館。當年的設計組組長劉開渠正是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本次大展使用3D掃描技術復制全部《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展示于中國美術館圓廳,成為一大亮點。

    滑田友是享譽國際的中國現代雕塑大師,也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此次展出他的作品《出浴身段》(1940年,中國美術館藏),脫胎于西方古典造型藝術。二戰的烽火下,一切理想化的靜穆之美歸于幻滅,滑田友意識到戰爭擊碎了古典藝術的神殿,也給人們的肉體、精神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苦楚。《出浴身段》是在古典主義廢墟上站立起來,雖然承受著現實的重壓,身體不再挺拔,但并非絕無希望。

    一代雕塑大師錢紹武所創作的人物無不顯示著獨具神韻的精神內涵。尤其是他的經典之作——《阿炳》,表現的是中國杰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這件阿炳塑像沒有表現音樂家磨難的面容,而是選取他沉醉于演奏的瞬間。凝望作品,似能聽見琴弦流瀉而出的美妙旋律。本次展覽還將展廳延伸到了戶外。張文新創作的《魯迅坐像》塑造了一個硬朗堅毅的魯迅,他目光朝向遠方,自信從容,表現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

    深圳人都熟悉的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開荒牛》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中。每當人們矗立在它的面前,仿佛看到千千萬萬建設特區大軍在揮灑激情,多少年過去,《開荒牛》已經成為一種特區精神的象征。

    中國雕塑協會副會長、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孫振華參觀了本次展覽,并參加了研討會。在他看來,首屆全國雕塑大展非常有意義,是“百年一遇”的展覽。“從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間歷史,正是中國現代雕塑橫空出世并走向發展的歷史階段,在中國雕塑歷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此次展覽的作品,從規模上、數量、學術力度以及參展的藝術家等等方面來觀察,在全國都屬首次。”

    3

    呈現人物雕塑流變

    人物雕塑是雕塑藝術中的重要類型。人物雕塑的歷史在我國一直沒有斷掉。通過此次展覽,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物雕塑的流變。從《魯迅坐像》到《劉胡蘭》,從《艱苦歲月》到《夏天》,從《焦裕祿》到《升華的征程》……人物雕塑的發展軌跡歷歷在目。

    古代人物雕像多用于祭祀、巫術與器物裝飾,至魏晉開始有大量的佛道造像、陵墓雕刻中出現的人物題材雕塑。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現是由五四運動之后從西方留學歸國的雕塑家們帶來的創作,他們大多接受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學院教育傳統,帶回了寫實人物雕塑創作的技法與理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雕塑有主題化和類型化兩大特征,著重表現領袖、工農兵等革命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形象。這一時期的創作可視為1950年代開始的學習蘇聯潮流的延續,作品手法利落、特征鮮明,同時也存在風格相對單一的時代局限。當下的人物雕塑創作的主要方向是深度回顧中國文化傳統,探索雕塑藝術本體層面的現代轉型,在題材上有意識地選擇了影響中國文化進程的重要人物,通過肖像雕塑的方式系統地塑造了傳統文化的脈絡。

    在孫振華看來,這次展覽梳理了中國雕塑的現代傳統。“中國雕塑藝術一直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古代傳統,一個是現代傳統。這次展覽為我們展示了現代傳統的魅力所在,它同樣是不容忽視的,為我們呈現了汲取了古代傳統的現代雕塑如何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與發展,呈現與時代緊密相連的風貌。”

    4

    雕塑鑄就民族精神

    百年來,中國雕塑也在不斷吸收國內外藝術的養分,探索屬于自己的雕塑語言。

    在美術理論家邵大箴看來,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發展,以及一批近現代雕塑藝術家是在秉持著傳統、吸收西方藝術養分的局面下進行積極的創作。

    孫振華告訴記者,這次展覽還有一個鮮明特點,這一展覽將中國雕塑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展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在百年的歷史中,中國社會的變化,中國藝術思潮、中國與傳統的關系等的變遷。通過這些雕塑我們可以觸摸那段歷史。這一特點也為本次展覽打上了厚重的歷史烙印。”

    中國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學術總主持吳為山表示,通過此次展覽令觀眾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引領、提高未來全民審美的基調,這是時代的責任。“幾代中國雕塑家用指紋和刻痕,將民族精神鑄就為不朽的豐碑,成就了無數永恒的經典。”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久国产精品网站| 久久最新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萌白酱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91精品视频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人看| 97视频热人人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99久久综合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