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蘊含著創新的生機
【網絡文學閱讀調查】
如果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角度來考察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所發生的重要變化的話,那么無疑應當關注到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媒體文學的“異軍突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這已經成了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發展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現今,網絡文學作者群體極為龐大,他們生活經歷各不相同,職業背景五花八門,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豐富文學反映生活的寬廣度,創作出適應各種層次讀者需要的作品,也對繁榮文學創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小說也呈現出嚴重的類型化傾向。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類型小說已經成為網絡小說的代名詞。
市場化的文學環境宣告了文學的“讀者時代”已然取代了文學的“作者時代”,讀者的閱讀需求實際上成為文學生產的主導。如果說在過去,作家可以不理會讀者的反應而去創作的話,那么在市場化的文學環境中,作家就再也不能無視讀者的閱讀需要了。讀者對文學娛樂功能的需求在市場化的環境中終于不用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而是理直氣壯地用文學消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是類型化文學作品迅速復蘇的重要原因。
網絡文學創作一開始并沒有商業化,類型化作品之所以在網絡上大量涌現,最大的原因仍然是有讀者的需求。過去,這種需求曾一度被壓抑,但在市場化和互聯網時代,這種需求就變成一種顯性的存在。讀者的需求被敞開,電腦寫作、網絡發表空前地便利,極大地提高了文學生產和傳播的效率。現今的網絡寫手們一天更新上萬字甚至數萬字,在過去靠筆寫作的年代是無法想象的。而現今網上一篇作品貼出來以后,短時間內就會有成千上萬人點擊、評論,這在過去也是無法想象的。而且網絡寫手們大都生活在民眾中間,他們非常清楚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再加上一些網絡文學網站在市場的引導下有意識地推動,于是側重娛樂的類型化作品便迅速滋長。
當然,市場化的文學環境,加之網絡時代文學發表與傳播的相對自由化,使得文學創作乍一脫離束縛之后,可能短時間內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庸俗的商業化寫作扎堆的現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肯定會完成自身的調試,走向健康的軌道。因為在市場化的文學環境中,讀者的需求(市場需求)最終會以“看不見的手”完成這種調控。當一種類型小說的模式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復制和拼貼的痕跡越來越清晰之后,自然也就會逐漸喪失對讀者的吸引力,變得難以為繼。而為了繼續在文學市場中占據足夠的份額,創作者就必須另辟新路,以求保持對讀者的吸引力。這樣,在不斷類型化、模式化的過程中,也必然蘊含著創新的生機。
(作者:史建國,系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